第18章 三个女人(2/2)
她的造星方式和王金花也不一样。金花喜欢炒作,炒绯闻,拉金主,用资本换曝光。
而常继宏注重的是作品与实力。她更愿意帮助艺人做好长期规划,而不是用短期噱头来拔高热度。在她眼里,一个演员最重要的是作品,艺人要靠角色站稳,而不是靠花边新闻。
她的行业地位,同样建立在人脉上。事实上,常继宏比王金花入行更早。
早在80年代,她就已经开始在圈里打拼。真正的转折点,是1991年,她成为了蒋文利的经纪人。
蒋文利是谁?那可是西北圈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西北圈的核心,就是蒋的丈夫顾厂卫,以及老谋子。你可以理解为,常继宏等于是直接挂钩了整个“西北帮”。
西北帮的影响力在90年代几乎是压倒性的。无论是老谋子,还是后来的凯子哥,几乎都和西北圈脱不开关系。
而常继宏,就靠着这一层关系,在圈子里站稳了脚跟。她不需要靠炒作去博眼球,因为她手里握着真正的资源,那些能决定艺人前途的资源。
第三个,李晓婉。
她的出身和前两位又不同。她不只是经纪人,同时还是导演。她最大的标签,就是和李绍红合伙开了“荣信达”。从此,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荣信达旗下艺人的经纪人。
但她的能量,不只是荣信达这一个壳子。李晓婉本身就是厂二代,她的父辈就是北影厂的。
换句话说,她和凯子哥一样,从小就是在剧组、在片厂里长大的。
别的人进组需要找关系、要混资历,但李晓婉不一样,她生来就在体制内,根本不需要“敲门砖”。
改革开放后,她没考上北电,但这并没有阻挡她的路。她随手就能进组,直接给凯子哥的父亲当导演助理。
这背后折射的,就是她天然的圈内背景。更重要的是,她的合作伙伴李绍红,本身就是老谋子、凯子哥的同学。
你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同学关系,往往就是一辈子的资源捆绑。这就让李晓婉在进入90年代之后,迅速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人脉网络。
李晓婉的优势,在于她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她是经纪人,能给旗下艺人提供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她本身是导演,能直接创造机会。
很多时候,她不需要去求人,因为她自己就能拍戏,就能给艺人安排角色。
荣信达的艺人为什么能在一段时间内全面开花?就是因为李晓婉和李绍红联手,资源和创作双管齐下。
如果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对比,就能看出一个清晰的格局:
?王金花:最会经营人脉、最擅长资本运作,她用“保姆式管理”和金主资源,把经纪人这一行硬生生开辟成了一个产业。她的模式更商业,更现实,也更功利。
?常继宏:最有职业理想,最注重艺人本身的成长与作品质量。她像是艺人的守护者,不争风头,却能为艺人争来最大的尊重。她代表着“艺术至上”的一派,是少数能在资本与艺术间保持平衡的经纪人。
?李晓婉:最具复合身份,既是经纪人,又是导演,还背靠荣信达这个大平台。她有资源、有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她有创作力。她和李绍红搭档,相当于自己搭建了一个造星工厂。
从人脉层面来分析:
?金花靠的是京圈。陈稻明是她的踏板,华艺现在是她的靠山,她的路线是资本+人情+饭局。
?常继宏靠的是西北帮。老谋子、顾厂卫、蒋文利,这一整条线,确保她在电影圈一直有位置。
?李晓婉靠的是厂二代+同学网。她的父辈给了她体制内的起点,而李绍红、老谋子、凯子哥等人的关系,又让她在创作层面有了稳定盟友。
可以说,2000年前后的中国娱乐圈,经纪人行业虽然看似刚起步,但实际上已经被这三位女人定下了基本格局。
王金花代表着市场化的趋势,常继宏代表着艺术与职业道德的坚守,而李晓婉则是“体制与市场结合”的代表。
更重要的是,这三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她们背后的圈子,分别是京圈、西北帮、北影厂。
说白了,三个人就是三个圈子的缩影。艺人要想在这个年代出头,几乎绕不开这三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