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台北行一(2/2)
王轩带着助理入住酒店时,天色已经偏晚了。窗外是十二月台北特有的冷意,街灯在湿润的空气里拉出微微的光晕。
两人各自刷了房卡进了房,当然是“各住各的”——这是王轩的一条行事原则:助理若没有在工作上证明自己,太过隐私的事就不能参与了。说白了,王轩又不是人形播种机,见到漂亮的就会上。
娱乐圈里漂亮的花瓶多得很,王轩对“颜值即资源”并不感冒,除非你上辈子就是明星,那王轩还是可以接触接触的,毕竟上辈子的名人会给王轩加攻速。
把行李往床上一丢,王轩在窗前站了好一会儿。台北的夜像一张温柔但不肯妥协的脸,城市灯海与不远处淡水河的轮廓在玻璃里重叠成不真实的拼贴。
短暂的飞机餐、漫长的宣发安排。酒店的热水淋浴,将疲惫稀释成可控的影子。今晚的逛夜市安排会成为今天最好的放松。
原本以为接待会是公司安排的常规工作人员来带王轩逛一圈,谁料到走进酒店大堂的,是孙燕子本人。
她穿得很随性,一顶帽子、一件简单羽绒服,但那种被声音塑造出的气质,仍然很难被树叶般的外衣完全掩住。
王轩愣了一下,笑着站起身去打招呼——心里有种不可言说的轻微悸动,毕竟上一世他真的是孙燕子的歌迷。
自从2000年在台湾出道以来,短短几年里凭几首主打曲目在华语圈建立了扎实的影响力。到2002年,她的现场与专辑都很受关注,《theont》及其中的主打曲《遇见》是今年音乐圈的重要事件之一,年内她在台北、香江等地办过演出。
按照道理今年孙燕子是非常忙的,不仅要宣传专辑,还有全球巡回演出的举办,这会儿她应该忙的不可开交,时刻为演出准备。
说来也是很神奇,孙燕子出道两年就是一线女歌手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和王轩一样是穿越者呢。
周建辉安排她来接王轩,并非什么撺掇或别有用心——纯粹是想孙燕子能和王轩结识。若能在私人层面建立朋友关系就更好了,说不定日后能有合作的火花。
王轩到并不觉得周建辉有多刻意,反而对这个安排乐见其成:音乐人的世界里,真正的缘分有时候就藏在一碗夜市小吃、一段共同的回忆里。
台北夜市在十二月的夜色下依旧轰轰烈烈。摊贩的灯箱与人群的呼声织成一片热闹的布,烤鱿鱼、盐酥鸡、珍珠奶茶的气味被冷风带散又被路人吸回。
孙燕子带着王轩穿过人群,俏皮地递过一串刚烤好的香肠。王轩咬了一口,的确是好吃的,但并没有惊为天人的感觉——他上辈子走过的城市、吃过的东西太多,台北小吃对他来说更多是“熟悉的味道”。
不过他并不在意,毕竟今天的重点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跟对面这位歌声有关的人的对话与共处。
两人边走边聊,话题从创作灵感聊到巡演安排,从市场运作聊到音乐里的那些小癖好。
孙燕子说起年中的演出与专辑宣发的小插曲,语气里既疲惫又带着满足;台上的光鲜背后,有太多重复的练习和对细节的追求。王轩静静倾听,偶尔插一句自己的见解。
对他来说,这种近距离交流陌生而亲切:上一世他只能在黑胶里和电台里听到这些歌,如今却能面对面谈到创作背后的琐碎,这比任何掌声都更让人着迷。。
行走中,孙燕姿问王轩写歌的灵感来源。王轩的回答很直白: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路人一句顺口的话,更常是夜深人静时脑海里突然冒出的某个旋律。
当然这些都是王轩编的,总不能让王轩直接说抄的吧,就算说实话了,孙燕子也不会信啊。毕竟抄也得有个来源。
说来王轩最喜欢孙燕子的是她那首《没招了》,哦不对,是《开始懂了》。
两人互相交换了几段创作时的小技巧——她习惯在巡演间隙用录音笔记录一些即兴的嗓音,王轩则喜欢把旋律先哼出来再用琴把节奏定型。
听着她说话,王轩脑里有种奇异的错落感:那一刻她像极了那些年他在电台里听到的声音,但又是活生生站在他身边的、会笑会说话的真实人。
走到夜市尽头时,有一个街头艺人在弹吉他,简单的伴奏里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孙燕子停下脚步,侧耳听了几句,跟着轻声哼起来。
她的嗓音穿过人群,像是一层薄薄的光,把周围的噪音衬得更清晰。王轩站在旁边,忽然觉得这比任何排场更真实:一个歌者、一个听者、一个夜晚,三者之间的温度被灯光温柔记录。
散场前,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孙燕子笑着说“有机会合作吧”,王轩把号码存下,心里像是翻开了某个小小的抽屉。
这个时期大陆是可以直接和台湾人民通电话的,就是有点贵,6-10元一分钟。通话一小时基本上一个月就得白干。
回到酒店房间,王轩站在窗前看着台北的夜色,他在心里把今晚斟酌成一段可以回味的样本:台北的小吃很日常,但这晚的交谈、那张号码、以及与一个曾陪伴自己青春岁月的歌声并肩,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收藏的东西。
也许将来某个工作室里,他们会把这晚的对话化作一句歌词,或者一段和声,成为另一首歌的起点;或者更现实一些,这次认识会在未来某张专辑或巡演的名单里留下共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