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语文(1/2)
2003年的高考不像后世那么强调“减压”,这时候全国有686万人报名,本科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对大多数人而言,高考几乎是唯一的出路。考场内外的气氛,会比后世更紧绷、更凝重。
6月7日清晨,江州的天气出奇的闷热。
王轩起了个大早,吃了旅馆准备的鸡蛋和稀饭。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考生和家长,有的家长手里拿着“定胜糕”,有的还拉着孩子反复叮嘱。
考江州二中的校门口的马路被临时封锁,公安和交警维持秩序。大红横幅挂在校门上:“心态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就。”
王轩被分到三楼的考场。监考老师在门口反复检查身份证和准考证。这年头还没有人脸识别,老师用的是一张张纸质考生信息表,对照着相貌逐个放行。
上午语文。2003年高考的语文试卷在上午八点半准时发了下来。监考老师走到每一排,哗啦一声把试卷放到桌面上,厚厚的纸张落下的瞬间,整个考场的气息忽然凝固了。
考生们纷纷屏住呼吸,试卷封面上的几个黑体大字,像是在宣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已经打响。教室外的蝉声此起彼伏,可在这一方天地里,却安静得几乎能听见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王轩深吸了一口气,翻开试卷。选择题、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他一眼扫过,心底稍稍安定。题型和后世也差不多,没什么难的,哪怕是不会的也可以编,当然能不能得分,王轩就管不着了,毕竟字迹端正,多写点,改卷老师多少也会给点。
不像数学,不会的也就只能写个“解”了。
最后的作文题映入眼帘,王轩没觉得有啥惊喜感。毕竟题目不够刁钻,不像后世作文题,都是奇葩,比如徽州卷“蝴蝶翅膀有无颜色”,还有魔都卷的“专”(专业文章)、“转”(通俗转发文)、“传”(传世佳作)。
但凡学生多想一点点可能就跑题了。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材料作文,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谈“亲疏”对看待问题的影响。这就属于非常常规的作文题了,拿高分可能很难,但想跑题也不容易。
王轩盯着题目看了好一会儿,嘴角不自觉地勾了勾。真是巧合。别人或许要冥思苦想,去翻检生活中的片段,而他却几乎立刻就有了落笔的冲动。
《亲疏之外见是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