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田庄庄的考查(1/2)
话题扯回来,王轩回到四合院,也不是无所事事。他在琢磨着一件更长远的事:要是自己想在电影圈真正立住脚,那必须得考虑“抄哪部国外电影”,而且抄的还不能乱抄。
得有针对性,得符合三大电影节的口味。因为三大电影节各有各的偏好,你要是弄错了方向,就等于在错误的跑道上狂奔,最后只能白费力气。
为了理清思路,王轩先给自己做了个功课,简单总结了三大电影节的口味。
首先是威尼斯电影节。
它号称“电影艺术的先锋者”,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几乎和现代电影工业一同成长。
威尼斯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先锋性、实验性、作者表达”。用行话说,就是特别偏爱“作者电影”——导演必须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要能通过镜头语言、叙事结构、画面调度来展现自我。通俗点讲,就是“高冷”,就是“让普通观众看不懂”。
你要是拍一部剧情紧凑、打斗火爆的商业片拿去威尼斯,那评审团多半会直接摇头。
票房大片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他们要的是“艺术探索”。所以很多在威尼斯获奖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画面冷峻、节奏缓慢、充满隐喻和象征的作品。比如某个镜头要拍三分钟的海浪翻涌,某个场景只有演员坐着发呆,但却被解读为“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反思”。
这类电影艺术性强,学术界捧,但票房必然惨淡。也正因为如此,威尼斯在三大电影节里,影响力反而是最小的。普通观众几乎不会关注,更多是影评人、学者、电影学生才会去追逐。
其次是戛纳电影节。
如果说威尼斯是艺术至上,那戛纳就是艺术与商业的平衡者。戛纳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电影节,也是最会玩宣传的电影节。
红毯阵容豪华,狗仔、媒体、记者一拥而上,热度往往能辐射整个娱乐圈。戛纳的定位很聪明,它既保持了对艺术电影的尊重,也懂得适当向商业大片敞开大门。
比如邀请好莱坞大明星来走红毯,既能吸引眼球,又能保证电影节的全球影响力。
不过,别以为戛纳就真的向好莱坞低头了。欧洲人骨子里是看不起美国电影的,在他们眼里,好莱坞明星就和美国在欧洲眼中一样的定位,那就是“北美野牛”,粗鄙而浮躁,缺乏真正的艺术性。
邀请美国明星,不过是利用他们的知名度来炒热度,最终能拿奖的,往往还是那些带有欧洲调性的电影。换句话说,戛纳既能满足艺术圈的自尊心,又能满足市场的曝光需求,所以它才是三大里最有话语权的一个。
最后是柏林电影节。
柏林的标签特别鲜明:政治性与社会性。德国人在二战后,整个国家都在集体反思,他们的文艺创作几乎都离不开“社会责任”这个大主题。
柏林电影节自然也继承了这种气质,强调电影的现实关怀与人文思考。换句话说,你的电影里得有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对人性的探讨,或者对政治议题的隐喻。
在柏林拿奖的电影,往往都是和某些时代问题紧密相关的。比如移民、种族、战争创伤、环境问题、性别平权,等等。
哪怕故事拍得很朴素,只要主题够“社会”,柏林就会买账。这也是为什么柏林的“金熊奖”,在国际舆论场里总能掀起一波讨论——它不仅是一个奖项,更像是一种“立场声明”。
总结下来,三大电影节的路线差别极大:
?威尼斯要先锋和艺术性,哪怕票房扑街,也要“作者表达”
?戛纳要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平衡,既能卖弄情调,又能捞足流量;
?柏林则要政治和社会关怀,最好能引发全球舆论的共鸣。
看似在王轩面前有三条路可走,其实最大的捷径就是选威尼斯了。
所以王轩打算参加威尼斯电影节,那就得选艺术性非常强的电影才行,那就先选一部棒子国的片子:
《密阳》:2007年上映,由李沧东执导,影片讲述了女主角申爱在丧夫后带着儿子来到丈夫的故乡密阳,试图重新开始生活,但儿子却意外被绑架并杀害,她因此陷入绝望,并试图通过宗教信仰寻找救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