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上春晚(2/2)
2004年的春晚,他们已经习惯了热闹的歌舞与小品,可这种既空灵又厚重的华夏风表演前所未见。
王轩唱到高潮时,舞台背景赫然显现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古文片段,墨迹飞舞,屏幕中央缓缓浮现一幅虚拟的《兰亭序》真迹卷轴,仿佛在亿万人注视下被重新展开。
此刻,观众席中爆发出一阵掌声,不是那种被主持人带动的礼貌回应,而是真心的震撼与激动。
京城,某户人家里,一家人原本边看边聊。
老人嫌小品没意思,年轻人早就低头摆弄手机。
可当《兰亭序》的旋律响起时,屋里逐渐安静下来。
“这是谁啊?怎么以前没见过?”老人眯着眼,忽然点头:“这歌……有味道,不像那些吵吵闹闹的。”
客厅里的年轻姑娘甚至放下手里的手机,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低声自语:“好听,又是中国风,爷爷,电视上演唱的是王轩,也是我的偶像,他唱歌可好听了。”
南方某工地的简易宿舍,十几号人围着一台老彩电。
前面的小品大家都笑不出来,只能闷头啃瓜子。
可王轩的歌声一出,原本吵闹的屋子静得出奇。
一个工人咽下嗓子眼的瓜子壳,忍不住说:“这小伙子唱得好啊,有点味儿。”
另一个人接话:“不像是春晚那种正儿八经的老腔调,这歌……新鲜!”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墨龙与书法同时定格,舞台上只剩王轩独立其中,衣襟微动,神情沉静。
那一刻,他不仅唱完了一首歌,更像是把中国风第一次真正推到了全国观众面前。
舞台的灯光渐渐熄下,《兰亭序》的最后一个回声还在大厅回荡。
王轩退场时,掌声与喝彩声依旧追逐着他。
候场区的空气明显轻松许多,不像舞台上那般紧绷。他刚摘下耳返,肩头就被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看,居然是周结论,网传不是说结论私底下很闷嘛,不主动找人聊天,遇到王轩这不就挺主动。
这或许就是惺惺相惜,可能刚才听到王轩的歌声时,周结论会有一种活在王轩的阴影里的感觉。
结论穿着随性的夹克,嘴角挂着他标志性的笑,眼神里却带着认真。
“兄弟,刚那首歌——不错哦。”周结论竖起大拇指,“我听着就像在看一幅画。中国风能唱成这样,你走在很前头啊。”
王轩被他这句话逗得一笑,略带调侃回道:“你这话说得,我不过是借了古风的势罢了,称不上是先行者,和你一样,是同路人。”
周杰伦摇头:“不一样不一样。你的编曲更讲究那种气韵,听着很‘雅’。我这边多半是和方文山搭,文山写词,能把中国古典意境写进歌里。还有,我觉得——你要是跟他聊,绝对会擦出火花。”
王轩眼睛一亮,半真半假地笑道:“那我是不是得托你引荐一下?”
“没问题啊。”周结论笑容更开了些,语气轻松却真诚,“文山这人怪,喜欢跟懂古文、懂感觉的人聊。你这首《兰亭序》,我敢说他听了肯定兴奋得不行。他最爱这种有典故、有画面的作品。”
两人对视一笑,气氛一下子熟络起来。王
轩也不吝夸赞:“其实我也一直在听你的歌,特别是你那些融合了古典元素的作品,敢想敢做。这么早就敢把嘻哈、R&b跟古风混在一起,你是真有胆。”
周结论撇撇嘴,故作谦虚:“我就是玩儿嘛,喜欢各种尝试,大家能接受算我运气好。”
顿了顿,他目光一转,带点认真,“不过看你刚才那气场,我心里也在想——这家伙,未来在乐坛绝对有你的一席之地。”
王轩哈哈一笑,伸手与他击掌:“那咱们就互相期待吧。”
候场区的灯光并不耀眼,可两人之间的对话,却像暗处点燃的火星。
一个是开始红遍亚洲的台湾小天王,一个是今年强力崛起的后起之秀,两人的对话不仅是惺惺相惜,更像是华夏乐坛未来的预兆。
等到范小胖下台已经是快到凌晨了,范小胖也没必要去打扰父母睡觉了,高媛媛这会儿应该在自己睡了。
而番茄孤儿王轩,也只能抱着范小胖过年了。该不说不说,还挺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