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四月三周两天》(2/2)
王轩开了影视公司,那就意味着接下来肯定会有拍片、选角、投资的一整套动作。
每走一步,都离不开代理公司的操作和资源。
到时候,杰克自然能从中分得更多。
上车后,杰克热情地跟王轩介绍洛杉矶的环境,谈着电影圈的近况。
王轩听得似懂非懂,脑子却已经飘到了另一个地方。
他这次选的片子,是一部文艺片,原名叫《四月三周两天》。
剧本他花了一天就搞定了,当然,不是照抄,而是做了改编。
原片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通过“女性堕胎”这一极具争议的社会议题,揭示了在那个僵硬体制和高压环境下女性的困境。
王轩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也是有被震撼到。
但他也清楚,这种题材根本不可能搬到国内去拍。
不是能不能过审的问题,而是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硬套过去毫无说服力。
所以他干脆改到了漂亮国的八十年代。
在那个年代,美国同样存在“堕胎”引发的社会冲突。
表面上,美国是个自由开放的国家,但实际上,围绕“堕胎权”的争议,几十年来从未停歇。女性能不能自由堕胎都能讨论几十年,那所谓的自由到底是谁的自由呢。
王轩甚至能想象到,大部分国人看到这样的电影故事时都会一头雾水。
对国人来说,堕胎还需要讨论吗?
只要当事人愿意,谁管得着?肚子是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别人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
可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深厚的国家,这问题却复杂得多。
因为在基督徒的观念里,生命不是个人的私产,而是上帝赐予的。
圣经里有清楚的记载:“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既然生命来源于上帝,那便意味着任何个人都无权随意剥夺。
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堕胎不再是“我愿意”的事,而是“你有没有权利替上帝做决定”的问题。
于是,政治上才会出现反复的博弈,法律上才会不断有争论。
有人坚决主张“生命至上”,坚决反对堕胎。
有人则认为女性有自主权,身体是自己的,别人不该干预。
双方互不相让,导致社会分裂。
这也让同样是一个“堕胎”的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张力。
在华夏观众眼里可能觉得无聊甚至莫名其妙,但在西方观众眼里,这却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这种题材在国际影展上天然有优势。
艺术片,尤其是探讨社会现实的艺术片,本来就容易打动评委。
王轩心里明白,哪怕这部片子赚不到多少钱,只要能冲击奖项,那就是一块通往更大舞台的敲门砖。
车窗外,洛杉矶的街景一闪而过。
王轩靠在座位上,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