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场刊评分(2/2)
随着《沉默的选择》在戛纳影展口碑持续发酵,观影场次也越来越多。
原本场刊上的冷门影片,居然开始有观众排队买票。
王轩自己也能感受到变化——走在街上,偶尔有人对他微笑点头,甚至有影迷认出他来。
要知道,《沉默的选择》他根本没出镜,全靠映后那几次“观众见面会”刷存在感。
其实,说是见面会,不如说是王轩自己闲不住。
每次放映完,他都要上台“探讨艺术”,和观众交流心得。
讲真,他哪是为了艺术?就是虚荣心作祟,想听洋人夸他几句“brilliant”“geni”。
毕竟人嘛,装比是刚需。
尤其是在这样的场合,听到几个外国影评人一本正经地分析他“镜头的政治性”,那种爽感,比获奖还要上头。
戛纳的氛围本来就像一个巨大而精致的泡沫,所有人都在谈论“作者性”“精神性”“叙事边界”,但转过头又在为谁能拿金棕榈、谁能签北美发行吵得脸红脖子粗。
王轩表面上在谈艺术,心里早就在盘算:这口碑能不能换来大奖。
时间很快过去,电影节最后几天,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也基本放映完了。
场刊排行榜上,意大利电影《后果的爱》以3.4分稳居第一。所有人都在说它是“热门夺奖种子选手”。
王轩看着那份榜单,笑了笑,对杰克说:“你信不信这片最后一个奖都拿不到?”
杰克愣了:“为啥?”
“你稍微研究一下戛纳以往的惯例就知道了,大热必死。
王轩淡淡地说,“评审团的人员怎么能被大众牵着走,这样怎么能体现他们的品味。”
果然,后来颁奖时,这部“口碑冠军”一个奖都没拿。
而随着影片口碑越传越远,找上门来洽谈版权的公司也多了。法方、德方、美方的艺术电影公司都表示有兴趣买下欧洲版权,还有两家独立发行商想要拿北美区。
不过王轩没有亲自出面谈,就把事丢给杰克去谈。
其实就是让杰克去拖着就行。毕竟这帮人提前来就是想着捡漏的。
“结果呢?”
“结果是——等来了‘等颁奖结果出来再谈’。”
这话其实就是客气话。戛纳的惯例大家都懂:拿奖的片子价翻十倍,没拿奖的就乏人问津。
王轩也是有信心拿奖的,毕竟这片子上辈子07年可是拿了金棕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