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02驻唱开始 > 第202章 受追捧

第202章 受追捧(2/2)

目录

在这个圈子里,谁能带出影后,才是真正的“名导”。

奖项是导演的脸面,影后才是导演的招牌。

毕竟老谋子最闪亮的招牌就是“谋女郎”。

放眼整个2004年的大陆影坛,能让作品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导演屈指可数。

第六代那批人拍的片子要么太先锋,要么压根过不了审。老谋子、凯子哥又都走商业片路线;

真正能稳扎稳打、在欧洲三大之间往返收割荣誉的,几乎就只剩下王轩一个人。

飞机缓缓降落在首都机场的跑道上,舱门一开,王轩就听见外面一阵喧闹的嘈杂声。

闪光灯的亮度甚至透过舷窗都能看见。

他和剧组刚一走出廊桥,就被媒体团团围住。

机场出口被堵得水泄不通。粉丝们的应援牌此起彼伏,有写着“恭喜周训威尼斯封后”的,也有写着“王轩快发专辑”的。

是的,没错——周训这次是影后加身,粉丝自然热情似火。

而王轩的粉丝则显得更“务实”一点,他们不是恭喜,而是催更。

“王导!什么时候发新专辑?”

“轩哥!歌迷都快等秃了!”

“你不能光拍电影不唱歌啊!”

王轩笑着挥挥手,倒也没多解释。

他知道,自己上一次发专辑还是在去年年底。

算下来,这已经是八个多月没动静了。

这要是怀胎,这会儿也应该挺着大肚子了。

在2004年的音乐圈,这可算“半隐退”了。

这时候的歌手竞争极其激烈——从港台的陈医生、周结论、王利宏,到内地的朴书、许为、孙难……几乎人人都在“卷”。

一年发两三张专辑是常态,有的甚至能到四张。

唱片公司这会儿拼命追求“曝光率”和“变现率”,不让粉丝有空窗期。

而王轩这边,整整大半年没发声,媒体早就开始唱衰:

——“王轩江郎才尽?”

——“影坛新贵能否回归歌坛?”

——“双栖艺人注定难全?”

倒不是王轩不想发,而是太忙了。

从准备《沉默的选择》剧本,到美国拍摄,再到戛纳电影节之旅,后来又是《电锯惊魂》的拍摄,上映等事,还有刚刚结束的威尼斯之行。

一年时间几乎没一天闲下来。

更关键的是,王轩这段时间心态变了。

他已经不仅是个歌手,而是个导演、创作者、电影人。

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究竟还要不要维持“歌手”这个身份?

音乐是他成名的起点,但电影是他灵魂的新寄托。

思考了很久,王轩最终还是想明白了。

他笑着对自己说:“导演归导演,歌手归歌手。音乐是根,不能断。”

而且,这世上好歌的“羊毛”还多着呢——不仅国内的,还有国外的。

尤其是英文歌市场,那里还有一大片他没“染指”的创作金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