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鞑靼人的图谋(2/2)
赵永禄,这个名字他有些印象,是兵部右侍郎举荐的人,据说骁勇善战,没想到……
来福顿了顿,继续念道。
“雁门失陷后,鞑靼主力约三万骑并未停留,亦未南下攻击忻定盆地或晋阳。”
“其先头部队绕过沿途城邑,一路向西南方向疾进……”
“根据沿途州县零散奏报及夜不收冒死传回的消息,其兵锋所指,疑似……河西走廊。”
“河西……”叶展颜终于缓缓睁开眼。
他的眼眸黑白分明,深邃得像不见底的寒潭,此刻却掠过一丝极锐利的光。
他示意来福将一旁小几上摊开的那张巨大的羊皮舆图再展开些。
随着来福的声音和舆图上那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
叶展颜的脑中,仿佛有一支无形的巨笔,正在勾勒出一幅无比清晰、无比壮阔,却又杀机四伏的战争画卷。
那是北地的苍茫。
恒山山脉,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脊背起伏,连绵不绝,自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
它像一条坚韧的长链,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这些险要的“明珠”紧密地串联在一起,共同构筑起帝国北疆的脊梁。
视线聚焦于链上最关键的一环——雁门山。
它的山脊如同巨龙的利齿,咬合在这条南北通道的咽喉处。
雁门关,就雄踞于此。
关城北倚雁关高原,那是胡马南下的踏板。
南临忻定盆地,沃野千里,是帝国腹地的屏障。
旧名句注,亦称勾注、陉岭,其势之险,足以让任何意图叩关者心生寒意。
西陉关、东陉关,如同雄鹰展开的双翼,拱卫着主关。
那里群峰耸峙,云雾终年缭绕其间,两山对峙,其形如门,传说唯有秋日南飞的大雁,才能从那狭窄的天际一线中穿越。
如此天险,竟一夜易主!
不是敌军强攻,而是祸起萧墙。
赵永禄……叶展颜的指尖在舆图上雁门关的位置轻轻划过,仿佛能感受到那里尚未冷却的鲜血和叛徒的余温。
关隘一失,晋阳震动,太原等重镇门户大开,鞑靼铁骑若直驱南下,饮马黄河亦非不可能。
然而,鞑靼人没有南下。
他们的选择,让叶展颜感到了更深的不安。
西南,河西走廊……
他的目光顺着舆图向左上方移动,离开了核心的中原之地,投向了那片广袤而关键的西北区域。
在他的脑海中,河西走廊的形貌清晰地浮现出来。
那是大周版图上一段狭长的生命线。
它位于黄河以西,巍峨的祁连山终年积雪的峰峦是它南方的天然屏障,北方则是浩瀚无垠、沙丘连绵的巴丹吉林沙漠。
这条走廊,就像一个被两大巨人小心翼翼守护着的脆弱通道,呈西北—东南走向,静静地躺在雍州的西北部。
东西长约千余里,南北最宽处不过四百余里,最窄处,比如乌鞘岭一带,仅有十几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因其位于黄河以西,形如走廊,故得此名。
它的身上,串联着几颗璀璨的明珠:武威(凉州)、金昌、张掖(甘州)、酒泉(肃州),以及西端那座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商队驼铃千年不绝,是大周与西域诸国贸易、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更是帝国最重要的军马产地之一。
河西走廊若失……
叶展颜的瞳孔微微收缩。
那就不仅仅是丢失千里疆土那么简单。
朝廷将彻底与西域断绝联系,丝绸之路就此中断,财富之源枯竭。
更可怕的是,帝国将失去赖以组建精锐骑兵的西域良种战马,战略主动权将拱手让人。
届时,鞑靼可以河西为基地,北可威胁河套,南可窥视陇右,东进则可直逼关中,大周将陷入全面的战略被动。
“好一招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叶展颜低声自语,声音冷冽如冰。
“以雁门关的失守震动朝廷,吸引我大军主力北上救援……”
“他们却虚晃一枪,直插我更为要害,也可能防备更为空虚的河西之地。”
“看来,这次的鞑靼统帅,所图非小。”
来福念完了手头最后一份关于河西各镇兵力空虚、请求紧急增援的文书,屏息凝神,不敢打扰督主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