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往东南亚前的准备(1/2)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高阳秋帮助大明在现代的商业版图悄然扩张。
他先是瞄准了物资的上游产业链,以雷霆之势收购了山东两家颇具规模的工厂。
一家是专精于压缩饼干生产的食品厂,其产品曾供应过极地科考队,配方中蕴含的高热量配比和抗疲劳成分正是大明军队急需的。
另一家则是拥有三十年军工生产资质的劳保工厂,从军大衣到作战靴以及其他劳保物件,生产线一应俱全。
接管工厂后,高阳秋并未大刀阔斧地换血。
他先是通过职业经理人团队推行\"精益生产\"模式,将压缩饼干的单位成本压低了37%,劳保用品的原材料采购则直接对接东南亚橡胶园,剔除中间商环节后价格直降四成。
那些在原厂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技工们,不仅保留了岗位,还因生产效率提升获得了绩效奖金,车间里的铣床声昼夜不息,仓库里码放整齐的物资正等待着穿越时空的召唤。
当然了,高阳秋可没那么大胆子直接把这些制造的东西运回大明,毕竟这些东西有一部分是上面严查的。
因此,他只是弄了一部分淘汰的“残次品”回大明。
之后,高阳秋还准备收购一家白糖制造厂。
不过在筹备白糖供应链时,高阳秋却遭遇了难题。
他虽然得知国内某一些大型糖厂的控股权可实时收购,可白糖属于战略性物资,不是那么好搞的。
若是突然出现数千吨白糖的异常流动,恐怕会触发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因此,高阳秋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决定买技术。
三天后,一份包含178项专利技术的转让协议摆在他面前,随同一并购入的还有两集装箱用于糖汁提纯的磷酸钙澄清剂。
当把现代制糖工艺的蓝图送给大明工部时,老朱正带着工匠们在应天府郊外搭建起第一座结晶糖作坊,釜底燃烧的荔枝木炭噼啪作响,映照着工匠们因掌握盐提纯技术而充满自信的脸庞。
与此同时,现代都市的霓虹灯下,朱樉的成衣回收公司正搞得如火如荼。
他整了好几辆辆贴满\"旧衣换新·环保先行\"车贴的依维柯,这些车每天穿梭于各大社区的回收站。
而且除了回收二手的衣服外,在别的城市,朱樉已经跟不少类似的公司达成了合作。
反正自家父皇给他的任务是有多少收多少,朱樉也不在乎那些钱。
除了收旧衣服,朱樉现在还是一家制衣厂的老板,这也是不久前趁着贸易战导致的大环境不好收购的。
尽管工人们不少都不清楚老板怎么在这种大环境下还敢大批量收购以及大批量生产,但是朱樉这个老板给的价格足够啊,因此工人们干活的热情很是爆棚。
这天,高阳秋刚回到家不久。
\"叮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