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这是奔着把它做成能扛事 能救急的野战口粮去的吧?(1/2)
王大牛惊呼一声,立即发现气氛不对。
空气沉默得有点压人。
只有陈指导员媳妇儿倒茶的水声,哗啦啦格外清晰。
赵科长和周主任的目光,目不转睛看着何雨柱手里那团豆渣团上。
周主任率先打破了沉寂。
他推了推眼镜:“何师傅,你这手点化的功夫,确实让人开眼。”
他没急着夸,反而先拿起桌上那个空瘪的小纸包,捻着残留的粉末:
“皂角籽、榆树皮粉、车前子……这些东西,田间地头确实有。但不同季节采收的,树皮的老嫩、籽的饱满度,提取出的粘合成分,效能能稳定吗?”
他语气沉重了些,
“我们试制成功,一到扩大生产,因为原料批次差异,效果天差地别,最后只能搁置。你这法子……真能绕过这个坎?”
何雨柱一笑,嘿,果然问到这了!这就跟炒菜一样,葱姜蒜今儿个蔫巴明儿个水灵,味儿能一模一样?好厨子就得会调!
他脸上嘿嘿一乐,又从帆布包里掏出几个鼓鼓囊囊的小纸袋:
“周主任您真是行家,一问就问到根节上!这问题我琢磨过。”
他哗啦啦把不同来源的原料倒在案板上,
“您看,这是秋天收的老皂荚籽,瓷实;这是春天刮的嫩榆皮,黏性足;这是河边采的车前子……我都试过。
只要处理手法到位——像咱焯水去腥、文火慢炖一个理儿——关键‘药性’就能稳当提出来。回头我给您写个死规矩,啥季节用啥料、咋预处理、火候咋把握,都卡死喽!保证出来的胶,跟咱食堂大锅菜一样,次次一个味儿!”
周主任仔细看着那些原料,微微点头,笔尖在本子上飞快记录着“原料季节性差异……需标准化预处理流程……”,但眼底的疑虑还没完全散去。
旁边的赵科长一直没说话。
他的手指像检查枪械零件一样,直接捏上了那豆渣“排骨”坯子。
他不是看造型,而是用指腹反复用力捏压,测试韧性,又拿起坯子对着光看断面紧实度,最后甚至双手掰了一下听声。
“韧劲儿……是比窝头强。”他抬头看向何雨柱,眼神里没有惊喜,只有探究:“何师傅,塑形是成了。可这玩意儿,要真想顶替部分口粮,光有形不行!”
他语气加重:“耐储存、抗造,这是命门!”
他往前凑了凑,仿佛眼前不是豆渣,而是他日夜牵挂的补给线:
“高原哨所,冬天零下三四十度,送上去的土豆能冻成冰疙瘩,啃一口崩牙!
这豆渣疙瘩,冻透了再化开,会不会散成一滩泥?南方猫耳洞,潮得能拧出水,馒头两天就长绿毛!这玩意儿闷几天,会不会发霉、变质?还有运输!
卡车在搓板路上颠簸几百公里,麻袋里的米都能颠碎喽!它抗不抗压?这些,你测试过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