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酒后,琢磨点国家大事!(1/2)
何雨柱心里盘算着,但唯独这生物发酵……这玩意儿太关键了,是未来能否“把最贱的料做出最养人饭菜”的核心突破点,也是他敢拍板立下“金字招牌”野心的技术凭仗。
它不像炒菜颠勺,经验一传就能上手。
它看不见摸不着,玩的是“看不见的千军万马”。
这第一步要是迈错了,整个方向就歪了。
这“无菌操作技术”和“纯种培养概念”这个时候,别说基因工程、代谢途径调控这些现代生物技术的“父辈”理论,就连微生物学的“开山祖师”——科赫法则,在国内知道的人也凤毛麟角。
但无菌操作和纯种培养的厉害就在于,只要掌握了微生物生长的底层逻辑,有了这套方法论,就能在简陋的条件下,把可控、可复现的发酵体系跑起来。
不用想,这套方法论里的“核心装备”,肯定是琼脂平板划线分离法。巧了么不是。
标准的微生物纯种分离技术成型于19世纪末,已经非常经典。
有了这个思路,他就能想办法在四合院这烟熏火燎的环境里,把微生物的“单克隆”给分离出来。
可以说,这套思路对于现阶段的何雨柱来说,比给他一套全自动发酵罐还重要,全自动控制太复杂,而纯种分离的理念和执行就直观多了。
有了这东西,发酵过程不可控、产物不稳定的问题就找到了病根。把这套“无菌意识”和“纯种观念”学会并贯彻下去,花不了太多时间。
而且,就算未来有了更先进的生物反应器,这套最基础的、保证研究可重复性的方法论也淘汰不了。
这一套,是能奠定一个学科研究基础的,是可以作为标准传承下去的。
何雨柱想到这儿,呼吸都微微急促了几分。
看来这系统灌输的“食养同源”知识,果然不只是菜谱,关键时候,真能顶起一片天。
何雨柱心里盘算着,第一个要落实的,就是搭建一个最简单的“无菌操作台”,核心是搞到能制作固体培养基的琼脂,用来做划线分离。
要求不高,至少能把酵母菌和杂菌分开,保证发酵的“种子”纯正。
何雨柱心里清楚,他现在要搞的这套玩意儿,和现在全国上下普遍用的“土法发酵”,完全是两码事。
这就好比,别人家打仗,是敲锣打鼓,把人马粮草囫囵个儿往前一推,胜负全看天意和人多。
而他何雨柱要做的,是给麾下这支“看不见的部队”建立军制、厘清编制、挑选精兵!
眼下,从酿酒、做酱到腌酸菜,全国都靠“老糟”、“陈醋”、“母曲”这种东西。
说白了,就是一代传一代,里头到底是哪些菌在干活?好的有多少,坏的有多少?谁在出力,谁在摸鱼?全是一笔糊涂账!
所以今天成的酒可能香,明天的就可能酸,质量全凭老师傅的手感和运气,根本没法保证。
而他脑子里这套“无菌操作”和“纯种培养”,就是要终结这种“靠天吃饭”的糊涂局面!
核心就两步:
第一,“清场立规矩”——无菌操作:干活前,把所有场地、工具弄得干干净净,不让外面的“杂牌菌”进来捣乱。
第二,“沙场点精兵”——纯种培养:用一种叫“琼脂”的神奇东西做成胶冻,把发酵缸里那“一大家子”微生物,一个个分开,让它们在胶冻上长出一个个独立的、纯血的“菌落小家族”。
这么一来,他就能像指挥官点阅部队一样,亲眼挑出里面最能干、最健壮的“菌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