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打破那帮人的封锁,有啥麻烦不麻烦的!(2/2)
刚进去不到一个钟头的是轻工部专家组的郑教授,也是找严所长和俞总工谈何工那个资源循环框架的。”
张大爷看完介绍信后,开始边拨电话边说:“何工现在可真是所里的‘疑难杂症处理中心’,找他的人能从传达室排到食堂!
不过嘛,你们这议题跟争气床有关,俞总工亲自交代过,凡是何工项目关联方,优先处理。等着,我给你们问问技术处。”
他说着,拿起桌上那部黑色的老式摇把电话,使劲儿摇了摇手柄:
“喂,总机?接技术处……技术处吗?我传达室老张,制药厂来了两位工程师,陈工、孙工,介绍信看了,议题是争气床的问题……对,何工那个项目。嗯,好,知道了。”
他放下电话,对陈孙二人说:
“技术处的小李同志让你们去第二会客室稍等,俞总工正在小会议室跟严所长一起,审定何工那个‘资源循环与生物制造基础框架’的初步报告,说是要往部里报一号工程的。
小李已经去报告了,俞总工那边一有空档就安排见你们。”
两人进了大门穿过安静的走廊,墙壁上挂着一些手绘的工艺流程图和技术革新奖状。
技术处办公室的门开着,一个年轻科员正从铁皮档案柜里抽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上面用毛笔写着“争气床项目-技术关联方登记”。
小李翻了翻里面的材料,抬头对陈同山说:
“陈工,孙工,你们这问题,这周已经是第三个类似案例了。
按我们所里流程,涉及核心项目争气床的具体技术难点,尤其是动态参数校准这种关键环节,最终都需要俞总工亲自批复处理意见或者安排何工指导。
真不巧,何工上午刚被轧钢厂紧急叫回去处理营养粉项目的问题了。俞总工这会儿在审的材料,就是何工昨天才系统提出来的那个大框架,非常重要。”
在第二会客室坐了约莫二十分钟,门被推开了。
进来的是俞总工的秘书小周:“陈工、孙工,俞总工那边刚结束一个小节讨论,让我请二位过去。”
跟着小周来到俞总工办公室门口,能隐约听到里面严肃的讨论声。
小周轻轻敲门进去通报,片刻后示意二人进去。
看到二人进来,俞总工快步走回办公桌后,示意他们坐下:
“陈工、孙工,久等了!实在抱歉,刚刚和严所长在最后梳理何雨柱同志提出的‘资源循环与生物制造基础框架’的核心要点,这个框架意义非常重大,部里领导高度关注,已经初步定为部级重点攻关方向,我们得尽快把报告整理好报上去。”
他直接拿起桌上一个翻开的本子:“你们的菌种动态参数和活性筛选问题,记录我看过了。很典型,也是争气床推广初期必然会遇到的难点。”
他边说边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这是何雨柱同志上周解决华北微生物所类似问题时留下的思路要点,他称之为动态培养三原则。”俞总工指着便签,上面是龙飞凤舞却条理清晰的记录:
俞总工说:“你们先按他留下的这个预案核心思路去理解和尝试。
何工现在人确实在轧钢厂处理他们‘营养粉’项目的紧急故障,估计那边问题也不小。
这样,你们今天先安顿下来,先看看这些资料。我相信,只要他出手,你们这难题,破局不难!”
当陈同山和孙振声带着一丝希望和更多感慨离开俞总工办公室时,走廊尽头的小黑板上,宣传干事正用粉笔用力写着最新通知:
通知
明日上午9:00
大礼堂
何雨柱同志“争气-1型动态培养法”全国推广培训要点说明会
请各项目组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准时参加
传达室张大爷看到他们出来,递还证件时,努了努嘴示意他们看传达室里面墙上新挂的一面大红锦旗,上面是金色的毛笔大字:
土法破锁链妙手定乾坤
——江南十二厂联合敬赠
赠:何雨柱同志
“瞧见没?”老张头咂咂嘴,“见俞总工都这么难,可咱何工呢?上个月他刷石灰水弄出来的那块玻璃,”
他指了指主楼方向,
“听说部里的专家团都轰动了,严所长和俞总工当宝贝似的收着,说要存档当打破封锁的证据呢!找他?排队等着吧!”
制药厂的陈同山和孙振声两位工程师,在翻阅了俞总工递过来的那份“动态培养三原则”思路要点后,心中的震撼与好奇更加强烈,远超他们惯常的思维模式。
“老孙,这位何雨柱同志……绝非凡人啊!”陈同山放下资料,“这纸上写的,只是他思路的冰山一角。我们遇到的问题细节和特殊性,光看这点概要远远不够。必须当面请教,听他详细拆解才行!”
孙振声连连点头:“是啊,俞总工也说了,这只是何工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要点。我们厂那个菌种的特性更特殊,参数漂移的问题更复杂,非得请何工亲自点拨不可。
走,咱们也别在这儿等了,直接去轧钢厂找他!”
两人打定主意,立刻动身。
相比研究所严格的门禁和流程,轧钢厂的进门手续确实相对简单一些。他们在传达室登记了姓名、单位和事由,便被放行了。
然而,运气似乎差了一点。当他们找到何雨柱负责的营养粉项目组所在区域时,却扑了个空。
向旁边忙碌的工人一打听,得到的答复是:
“哦,您二位找何师傅啊?真不巧!他下午倒是回来了,把我们项目卡壳的问题给解决了,那法子真叫一个绝!可忙活完这一摊,刚收拾完东西就走了。
说是今天事情多,得早点回家。您看这天色,这会儿估计都快到家了。”
陈同山和孙振声面面相觑,他们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
轧钢厂的门是好进,但想见的人,却已经离开了。
马华好心地补充道:“我师父最近可是个大忙人,找他的人能从厂门口排到车间去,研究所那边、外地厂子来的,一拨接一拨。
您二位要是真有急事,明天赶早来,或许能找到他。”
制药厂的人一听马华口中“我师父”三个字,心里立刻犯了琢磨。
眼前这小伙子是何雨柱的徒弟,那他的话肯定靠谱,师父的本事徒弟最清楚。
两人求教心切,觉得等到明天实在耽误不起,便互相使了个眼色。
陈工赶忙从口袋里摸出香烟,笑着递过去,顺势凑近一步:“同志,你看,我们大老远从华北制药厂赶过来,厂里任务催得紧,是真等不起啊。
你师父何雨柱同志的本事,我们在研究所就听说了,了不起!
这不,碰到难题,就想当面请教他指点指点,哪怕就几句话也成。您看……能不能行个方便,告诉我们何师傅现在住哪一片儿?
我们保证不打扰他休息,就在他家附近等等,或者明儿一早去堵个门儿?”
马华接过烟,想到师父何雨柱最近确实名声在外,找他的人特别多,连研究所都借调他,心里也觉得师父有本事是好事。
他觉得这两人看着就是实实在在搞技术的,不像坏人。
他犹豫了一下,挠挠头,心想:告诉个住址应该没啥吧?反正师父本事大,找他请教的人多也正常。
“行吧,”马华说道,“我师父住南锣鼓巷那片儿,具体是95号院。你们去了打听一下,院里人都知道。不过可别太晚去啊,师父忙了一天也得休息。”
“哎!太谢谢您了同志!”孙工连忙道谢,“南锣鼓巷95号院是吧?我们记下了!放心,我们懂规矩,绝不打扰何师傅休息,明天一早就去!太感谢了!”
出了轧钢厂大门,陈同山想到任务紧急,明天一早再去堵门似乎又显得唐突失礼。
正踌躇间,孙振声一拍脑门:
“老陈,咱们从厂里带的那包给俞总工尝鲜的冀中特色腊肉,不是还在包里?不如……今天就上门!带点心意,也显得咱们诚心请教。”
夜幕初临。
两人拎着包冀中腊肉,按着地址匆匆赶到南锣鼓巷95号院。
院子里比清晨热闹些,各家各户飘出晚饭的香气。他们找到何雨柱家,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门。
“谁啊?”屋里传来何雨柱的声音,门应声而开。
“何雨柱同志,打扰了!”陈同山连忙上前,“我们是华北制药厂的陈同山、孙振声。实在抱歉这么晚打扰您,实在是厂里争气床菌种动态参数校准遇到了大难题,俞总工让我们参考您的‘动态培养三原则’,可我们……心里还是没底,等不到明天了。
冒昧登门,这点家乡的腊肉不成敬意,请您务必收下……”
说着,孙振声已将腊肉递了过去。
何雨柱看着两人风尘仆仆,爽朗一笑:
“嗨,两位工程师太客气了!快请进快请进!
都是为了工作,都是为了咱自己的技术,打破那帮人的封锁,有啥麻烦不麻烦的!
这腊肉……嘿,那我就不跟二位见外了!”
他侧身热情地将两人让进屋,顺手将那包冀中特色腊肉放在了桌上炉子旁的显眼处。
看着陈同山和孙振声眼中的真诚与急切,何雨柱心头一热。
这年头,多少单位卡在洋设备的脖子下,看着进口清单干瞪眼。
谁能想到,往后在制药行当里响当当的华北厂,最早那步关键的坎儿,是在这南锣鼓巷的小院里,被一袋腊肉敲开了门?
眼下这二位可顾不上想这些。图纸哗啦一铺,热茶晾在一边,开口就是菌种参数那点挠头事。
何雨柱听着,嘴角微微一扬。“得,又来一锅没掌握好火候的汤。”
在他这儿,再难的技术难题,说到底都跟整治灶台上的事儿一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