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何工,您这是把发酵罐当炒锅驯服了啊!(2/2)
“何工,您请讲!我们记着呢!”
那架势,就等着记下这救命的“药方”。
何雨柱直接点破:“传代次数太多,菌种疲了,退化严重。”
他拿起筷子,在桌上比划着,仿佛在翻炒一盘菜,
“这就像老面引子,你们面点房的老师傅都懂——引子传太多代,发酵力必然下降。菌种也一样,传代多了,活性和效价自然打折扣。”
陈工一听,眉头紧锁,声音带着不服:
“何师傅,我们传代流程一直严格按规程来,无菌操作没问题!以前从没出过这问题,怎么偏偏这次就退化了?”
孙工也急忙补充,手指敲着数据本:“是啊,菌种保藏记录我们都查了,冻干保存和复苏记录都齐全,看着没啥毛病啊,这退化从哪儿来的?”
何雨柱不慌不忙,追问道:“先别急,我问你们——这‘产黄青霉D-12’的菌种,来源是哪儿?是直接从保藏的‘种子库’取的,还是从生产线上连续传代下来的?
近几代使用频次怎么样?比如,这月赶任务,是不是传了四五轮?”
陈工一愣,回想道:“来源是所里保藏的种子,但最近生产紧,就从上一批发酵罐直接移种,传了……三代吧,频次是高了些。”
孙工翻着本子,接口:“频次是比平时密,可规程允许范围内啊!”
何雨柱一拍桌子:“规程是死的,菌是活的。高频次、高压力的生产性传代,加上你们可能为赶任务缩短了复壮周期,加速了退化。
保藏的是‘种子’,生产线上的是过度劳累的工人——你们想想,工人连轴转不休息,能不累垮?菌种在罐子里反复传代,没时间‘喘气’,效价不降才怪!”
为什么何雨柱这么笃定?因为他刚才追问的细节——从菌液状态到移种前菌丝形态、补糖策略——全对上了。
这些天在研究所搞“争气床”动态培养法时,他就发现高传代频次下菌种易疲软,这道理和“老面引子”传代后发酵力减弱如出一辙。
现在研究所虽没高级显微镜细看菌种微观变化,但效价突降、菌液稀薄这些表象,加上他前世厨子经验里的生物直觉,早已串联成清晰证据链。
陈工和孙工相视一眼,愁容稍缓,陈工脱口问:
“何师傅,那咋整?总不能停生产线吧!”
何雨柱咧嘴一笑:“简单!先给菌种放个’——缩短传代间隔,加个复壮步骤,用低糖培养基养两天,就像让工人轮休。
效价立马能拉回来,月底任务照旧完成,还省得你们瞎折腾调节pH值!”
孙工忙记笔记,陈工却嘀咕:
“这法子……土是土点,但听着靠谱!”
何雨柱没停,继续道:“这样,顺便能解决你们培养基杂质问题——复壮时菌种壮实了,对抗杂菌能力强,沉淀自然少。回头我把细节写成条子,你们带回去试!”
“复壮?”
何雨柱放下酒杯:“对!解决菌种退化,光靠低糖复壮不够快——得用‘两步复壮法’!”
“第一步,逆境筛选。”他蘸着茶水在桌上画圈,
“把菌种撒到低营养、略高渗透压的培养基上养。就像腌咸菜,盐多了,蔫巴的菜帮子先烂,只留下硬挺的!弱株淘汰了,强健的菌株就能冒头。”
陈同山皱眉打断:“渗透压调高?这不反倒抑制生长了吗?”
何雨柱摇头一笑:“老陈,你炒菜大火收汁时,汤汁浓了,菜是不是更入味?高渗透压是逼菌种拼命吸水长壮,孬种扛不住,好种越练越强!”
他接着竖起第二根手指:“第二步,交叉活化。把筛出的健壮菌落,交替喂富含不同微量元素的活化培养基,养上一两代。”
孙振声忍不住插话:“来回换培养基?费事不说,菌种不得折腾傻了?”
“哪能啊!”何雨柱拍桌,“你发老面引子,今天用小米粥,明天换玉米糊,是不是越醒越旺?
交叉活化就是换着花样喂,缺锌的补锌,少铁的补铁,把菌的馋虫勾出来,活性自然唤醒!”
陈、孙二人仔细琢磨,结合过往菌种传代急躁的教训,豁然开朗,脸上愁云稍散。
孙振声一拍大腿:“原来根子在这儿!是我们太心急了!”
陈同山连声称妙,眼底泛起光:“这法子快,省了等菌种自然复壮的半个月!明儿回去就能试!”
孙振声有些不好意思追问:
“何工,复壮是治本的法子,可眼下生产等不起啊!有没有可能在现有设备不动大手术的前提下,让效价先往上提一提?哪怕提到75%,也能让我们喘口气!”
何雨柱闻言陷入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轻敲,仿佛掂量着炒勺的火候。
片刻后:
“现在均匀流加前体就像温吞水炖菜,菌的胃口吊不起来。”
他以炒菜颠勺下料作比,“改成在菌体长势最旺的档口,像爆炒颠勺那样,把前体分几次短时、集中补进去——这叫火旺料猛,逼着它们拼命合成产物!”
他又拎起茶缸比划发酵罐:
“罐底菌丝团淤着不动,好比锅底糊了的菜。咱给搅拌轴加个简易偏心轮,或者隔半小时手动晃几下罐子——”
他手腕猛地一抖,模仿颠锅动作,
“这点微震荡专破溶氧死角,深层菌丝也能翻个身!”
陈同山与孙振声越听越心惊,继而狂喜漫上眉梢。
这些法子无需改装设备,成本近乎于零,却直指工艺要害!
孙振声激动地直白桌子:
“绝了!这哪是临时凑合?简直给老设备灌了新魂啊!”
陈同山长叹,看向何雨柱的目光满是震撼:
“动态调控竟能精细到这般地步……何工,您这是把发酵罐当炒锅驯服了啊!”
——二人来时只求一根救命稻草,此刻却握住了点石成金的金钥匙。
何雨柱却摆摆手,淡然说:“等等。退化也好,效价也罢,都是结出来的苦果子。
要根治这顽疾,就得挖病根’——我问你们,你们厂,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活体菌种银行吗?
我说的可不是冻在冰箱里的标本!”
陈同山被这突如其来的、直指根基的问题问得一愣,下意识回答:
“有啊!我们当然有标准菌种库,-70度深冻保藏,定期活化复壮,操作流程都是严格按规范来的……”
孙振声也连忙点头补充:“对,何工,我们有详细的保藏记录和活化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菌种来源清晰可追溯。您……您觉得这基础有问题?”
两人脸上都写满了困惑和不解,不明白何雨柱为何要质疑这个制药企业最根本的基石设施。
何雨柱微微摇头:“深冻库保的是什么?是种子标本,是死的档案!
它记录的是过去的辉煌,不是未来的活力!
我要问的,是能持续激发产黄青霉D-12生命潜能、让它源源不断为你们争气的活态循环保藏与生产体系!”
他看着二人彻底陷入茫然的表情,不再卖关子,抛出了那颗酝酿已久的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