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43章 距最终期限:7天。

第143章 距最终期限:7天。(2/2)

目录

是能教全国同行怎么干活儿的传家宝!

咱们太缺这种有根有据、能落地的好方法了!工业局,部里,都得支持你把它印出来,变成书!

给咱们的科研,立个新标杆!”

何雨柱这套源于厨艺火候掌控、强调系统性、步骤化、化繁为简的科研方法论,迅速在项目组内部推广开来。

宋老亲自下令,将何雨柱在墙上绘制的草图整理、完善、复制,分发到项目的每一个关键小组。

效果显著。

“老何!神了!你那套‘找搭档、分步练’的法子真管用!”

何雨柱不到三十,可这声“老何”叫得自然又响亮,在这个年代是大家对他这个小年轻技术过硬、点子实在、为人可靠、能力超强、国手级、游刃有余、神之一手、处变不惊、定海神针、厨艺超群的一种特殊认可和亲昵尊敬——在这片靠手艺吃饭的地方,老字代表的不是年纪,而是那份让人信服的老练劲儿。

一个研究员举着刚收到的电报,几乎是撞开了指挥中心的门。

“渤海湾那边,用咱的矩阵图配了对,找到了耐盐碱和抗辐射的黄金搭档!降解效率直接翻了个跟头!”

他话音未落,另一个通信员也拿着文件夹快步进来:“西南小组急电!他们参照逆境路径分析,调整了加压顺序,高稳定性防护菌群的培育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

好消息像插上了翅膀,一个接一个地从各地飞回这间略显凌乱的指挥中心。

这一切,都源于何雨柱那套被宋老亲自下令推广的笨办法——墙上那几张被他戏称为炒菜指南的矩阵图和路径分析图。

混沌中,突然有了光。

以前,筛选菌株组合像是大海捞针,全凭经验和运气。

现在,大家照着何雨柱的指南,两两搭档找互补,分步加压来练兵,目标明确,步骤清晰。

实验次数咔咔往下掉,可找到有效组合的效率却坐着火箭往上窜!

设备精度不够?没关系!何雨柱那句不求绝对准,但求关键时候稳得住成了大家的定心丸。

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种土办法确保了核心验证条件的稳定。

数据采集直奔主题,处理起来自然也快马加鞭。

更关键的是,团队的心气儿不一样了。

清晰的路线图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这一锤子砸下去,在整个大局里是个什么声响。

再加上何雨柱偶尔露一手的那锅战地乱炖,和他那套火候到了自然成的厨子哲学,像给这支疲惫之师打了一针强心剂。迷茫少了,干劲足了,协作起来也格外顺畅。

就连何雨柱在实验间隙随手整理的方法论草稿,都开始被人当成了宝典雏形争相传阅。

成果是实实在在的。能在复合逆境下扛大梁的菌株联盟一个个被筛选出来,关键数据像雪片般飞向指挥中心。

宋老拿着最新的汇总报告,看着上面一个个被点亮的进度节点和那些漂亮得不像话的数据,紧锁了数周的眉头,终于第一次有了松动的迹象。

他指尖轻轻点着报告上的数字,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

然而,短暂的喜悦很快被更大的压力冲散。

“还剩多少天?”有人低声问了一句。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墙上那张巨大的倒计时日历——上面的数字,已经变成了触目惊心的“30”。

三十天!只剩下最后三十天了!

初步筛选的成功,只是闯过了第一道鬼门关。

“柱子,”宋云澜手指重重点在图上标志着西南基地模拟环境的红色区域,

“前面所有的筛选,都只是预选赛。现在,要把咱们的精兵强将,扔进这个真正的炼钢炉里淬火了。是成为废渣,还是炼出真金,就看这最后一哆嗦。”

何雨柱点点头,建议道:“不能再分散作战了,宋老。必须建立统一的中军大帐!就在这里,工业局!我们把所有最终候选的菌株联盟都调过来,用同一套最严格的标准,在同一口高压锅里见真章!”

决策,在五分钟内形成。

宋云澜抓起那部红色保密电话:“以指挥部名义,给我接所有相关单位!最高优先级!”

何雨柱则已经伏在案上,书写作战指令:

限时集结!十五天内,西北、滇南、渤海湾……所有筛选点,必须将你们最强的“菌株联盟”样本,连同它们的户口本和成长档案,通过保密渠道,火速送达!

老赵!你技术科牵头,十天!我只给你十天!在实验区把这终极模拟验证平台给我搭起来!柱子给你核心参数和设备清单,记住核心就一条——稳定压倒一切!精密传感器不够?就用柱子那套可靠的土法子补上!

统一号令!平台一旦启动,所有数据,按统一格式,每六小时一次,像前线战报一样发回指挥中心!

命令如山,通过电波瞬间传遍四方。

接下来的日子,指挥中心变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宋云澜坐镇中枢,一个个电话打出去,协调着那些寻常渠道半年也批不下来的稀缺资源和特殊许可。

何雨柱则成了最忙碌的救火队长和技术大脑。

“何工!西南小组那边耐腐蚀内衬材料卡壳了!”

“联系三号军工材料厂,报我名字,用三号替代方案,参数我马上发过去!”

“根据他们菌株的耐盐碱基线,初始辐射剂量下调百分之五!立刻执行!”

“柱子!平台有个关键阀门精度差一点……”

“换手动高精度阀!增加记录频次,人工盯死!”

他语速极快,思路清晰,每一个决策都精准地敲在问题的七寸上。

他只提供思路、方案和资源路径,绝不下场亲手操作。

他像是一个站在沙盘后的将军,运筹帷幄,调动着千里之外的兵马。

在等待人员和设备集结的间隙,何雨柱将墙上的矩阵图和路径分析图再次更新、细化。

他用红蓝铅笔在不同的菌株联盟代号旁做着标记,预判着它们可能在地狱中折戟的环节。

“宋老,您看这一组,耐热将和抗辐射兵搭配,我担心它们在强酸环境下会互相拖累……”

宋云澜凑近看着,缓缓点头:“那就把酸蚀考验提前,看看它们是不是银样镴枪头!”

两人对着图纸反复推演,制定着各种应急预案。

倒计时的滴答声,仿佛就响在耳边。

时间在疯狂的忙碌中无情流逝。

“距最终期限:15天。”

“距最终期限:10天。”

“距最终期限:7天。”

当倒计时牌翻到“7”时,那个终极模拟验证平台,终于在工业局实验区立起来,并通过了空载测试。

何雨柱审阅着测试报告,参数曲线还有些毛刺,波动比理想值大。

“时间不够了,”他抬眼看向宋云澜,“就这样,上吧!”

宋云澜深吸一口气,重重点头:“可以!按计划进行!”

“距最终期限:4天。”

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指挥中心内,何雨柱站在通讯台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抓起话筒,声音通过线路传达到模拟平台操作间,清晰而冷静:

“指挥中心命令——点火!”

“重复,点火!按预定菜谱,第一阶段,加压开始!”

命令下达!

第一批承载着无数期望的菌株联盟,被小心翼翼地送入了那口人造的地狱熔炉。

指挥中心瞬间进入最高警戒状态。

数据开始像潮水一样,按照严格的规范,一波接一波地涌来。

何雨柱和几名核心骨干,立刻化身为信息洪流中的“定海神针”。

他们接收、核对、整理着海量的原始数据,然后将它们精准地填入墙上的矩阵图和路径图。

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何雨柱的面前,摊开着那本厚厚的、被称为验证菜谱”的方案。

他像最苛刻的大厨,核对着一道道工序是否严格执行。

“老赵!三号区温度波动超限,立刻检查电阻丝控制回路!”

“渤海湾数据组,你们报送的降解率数据格式有误,立刻重新校准设备,半小时内补报!”

“小赵,标记B7组合,辐射耐受性出现衰减趋势,重点监控!下一阶段如果继续下滑,建议启动终止程序!”

他的指令一条接一条,快、准、稳。

所有异常都在萌芽状态被揪出,所有决策都基于清晰的数据逻辑。

他始终牢牢站在分析和指挥的层面,如同大脑远离了具体执行的手脚。

时间,终于走到了那个临界点。

凌晨三点。

指挥室里灯火通明,却安静得只剩下纸张翻动、电报滴答和沉重的呼吸声。

复写纸堆满了桌面,计算尺被磨得发亮,浓茶已经喝不出味道。

何雨柱刚在一组异常复杂的数据交叉比对单上签下名字,指尖的蓝色墨水痕迹又深了一层。

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疲惫,像湿透的棉被裹住了每一个人。

就在这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哐当!”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小王研究员攥着几张复写纸三联单冲了进来,嗓子因为激动扯得有点劈:

“何工!成了!第三组!扛住了!全扛住了!”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凌晨格外响亮:

“65度!88的湿度!pH值2的硫酸水!外加五千戈瑞的大家伙!——就您说的那地狱厨房!降解率,92%!”

满屋的困倦瞬间被这消息冲得七零八落。

何雨柱没急着说话,伸手接过记录单,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一行行扫了下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