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几天下来,奇迹发生了。(2/2)
马华心里就一根筋:师父是能人,解决了国家大难题,跟着师父干,听师父话,就是为厂里、为国家出力。
至于那些高深的理论,师父让懂的时候自然会懂,现在不懂?那就先把师父交代的活儿,一丝不苟、不打折扣地执行到位!
于是,马华白天黑夜地泡在实验室。
手指头被玻璃管磨得生疼,眼睛熬得通红,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就为了把那二十套装置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
不懂的地方?记下来,等师父有空再问,但手里的活儿绝对不停。
何雨柱看着徒弟这股子轴劲儿和绝对的执行力,虽然累,心里也踏实,这正是把活态循环这种超前理念落地生根最需要的基础——可靠的、不打折扣的执行层。
几天下来,奇迹发生了。
当马华亲手做出来的第二十套装置,也稳稳当当地监测到了模拟尾气数据,原理或许还不能完全说清道明,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零件的搭配、每一次数据的读取,都像刻进了他的肌肉记忆里。
他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真正会了!
何雨柱看着马华捧着那套装置,眼神里闪烁着兴奋。
他拍了拍徒弟的肩膀:“行啊,马华!几天不见,这盐水瓶专家当得有点模样了!
看来这微生物研究分析的活儿,你小子现在也能上手比划比划了!”
马华没叫苦,而是揉着发酸的手臂,由衷地感叹:“师父,我现在算是真服了!您这是要把咱们的看家本领,一点不留地全抖落出去啊!”
何雨柱擦了擦汗,看着这些凝聚了心血的渔具:
“抖落出去才好。藏着掖着,那叫手艺,叫绝活,救不了急,更兴不了国。
把它们变成千千万万个马华都能上手用的家伙什儿,那才叫真本事,那才能让咱们的国家,真正硬气起来!”
……
就在何雨柱和马华为了培训教材忙得脚不沾地,实验室里堆满了穷人的眼睛组件时。
一个穿着蓝色中山装、风尘仆仆的中年人,拿着宋老开的介绍信,几经周折才找到了轧钢厂这间藏在角落的实验室。
“请问……何雨柱工程师是在这儿吗?”
来人站在门口,脸上带着疲惫,显然这一路找过来并不轻松。
何雨柱从一堆零件里抬起头:“我是。您哪位?”
“哎呀!可算找到您了!”
来人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大步走进来,热情地伸出手,
“我是上海医疗器械厂的工程师,林致远!何工,您这地方……可真不好找啊!”
他半开玩笑地抱怨着,眼神扫过实验室里那些用盐水瓶、乳胶管组装的古怪装置,心里暗自嘀咕:
宋老极力推崇的高人,就在这么个地方?摆弄这些玩意儿?
林致远最初的期待是见到一个气派的实验室和一位典型的学者,眼前的景象与他想象的高人形象直接不搭边啊!
简单寒暄后,林致远道明了来意和困境,“……何工,不瞒您说,我们那培养箱,就是个高级闷罐子!只能恒温,死气沉沉!
我总觉着不对劲,自然界的菌群那是看天吃饭的,咱用个闷罐子去套,能套出个啥?”
“着啊!”何雨柱有些激动。
好家伙!刚才还在琢磨这人什么来路,是不是又是个来要现成方案的,没想到一开口就直指核心!
这哪是来求助的?这分明是带着一把钥匙,来开他何雨柱正愁没锁可上的那把锁啊!
他这几天正为培训的事绞尽脑汁。光讲活态感”、动态调控这些道理,终究是纸上谈兵。要是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了传统闷罐子思维的新设备作为教具,
让学员们亲眼看见、亲手摸到活态环境下微生物是如何被高效筛选出来的,那效果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
“正愁没地方找枕头,这就有人送上门了!而且还是上海医疗器械厂这样的正规军!”
何雨柱心里乐开了花,脸上却不动声色。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不仅能帮对方解决难题,更能借助对方厂子的技术和生产能力,
将他脑子里的构想实体化,为他的培训打造一个活生生的、极具说服力的样板工程!
“林工!您这话可算说到根子上了!咱们现在那不就是给微生物当保姆吗?
把它们圈养起来,啥都伺候好,结果养出一群温室里的花朵,中看不中用!
咱们得给它们搭个小战场,让能打的自己跳出来!”
两人目光一碰,瞬间擦出了火花,哪还顾得上初次见面的客套?
何雨柱兴奋地在实验室里踱了两步,抓起粉笔。
“林工,您提的这个问题,是掐住脖子了!”
他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坐标系,
“咱们现在这闷罐子,好比是让所有兵种——步兵、炮兵、骑兵,都在同一个操场上,按同一个口令训练,这能练出精锐吗?”
林致远连连点头,身体不自觉地前倾:“对对对!就是这么个理儿!可……这不同的菌种,它需要的环境不一样啊,这不同的口令,咱们怎么下?设备上怎么实现?”
他心里嘀咕:这何工比喻打得是真溜,可具体方案呢?总不能真靠嘴皮子变出来吧?
何雨柱没直接回答,他用粉笔在坐标的横轴上点了几个点:
“看,这是时间轴。”
又在纵轴上点了点:“这是温度轴。咱们不要一条平线,咱们要的是……一条波浪线!”
他手腕挥动,画出一条起伏的曲线。
“白天,给它峰值,比如28度!夜晚,给它谷值,22度!喜欢不同温度的菌,自己就会在对的时间起床干活!”
何雨柱脑子里飞快地过滤着这个年代能用的控温手段。
电子PID控制器?太先进,成本高,维护难,排除。简单的通断式温控器?反应慢,波动大,达不到阶跃效果,直接排除。
他必须找到一个既能快速响应,又能保持稳定,还得极度便宜可靠的方案。
林致远看着那条波浪线:“何工,这思路我完全赞同!动态选择!可这温度……它怎么按您画的这条线走?
咱们现有的温控箱,升温慢,降温更慢,让它从28度降到22度,磨磨蹭蹭一两个小时,这阶跃不就成斜坡了吗?效果大打折扣啊!”
他心里有点打鼓:这想法是好,可别是纸上谈兵啊……
“问得好!”何雨柱赞许地看了林致远一眼,他就需要这样能抓住关键难点的合作者。
他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用手指敲着那个代表温度峰值的点,“升温要快……什么家伙什儿加热最快,还便宜?”
旁边的马华正竖着耳朵听,下意识脱口而出:“电炉丝啊!咱厂里淬火……”
“闭嘴!没让你插话!”何雨柱头也不回地呵斥了一句,马华立马缩了缩脖子。
但何雨柱的眼睛却亮了。
“电炉丝……对!电炉丝主攻,负责快速把温度拉起来!双金属片控制它,达到设定温度就断电!”
林致远快速心算了一下:“升温问题能解决大部分,可何工,降温呢?还有,电炉丝一断,温度惯性往下掉,怎么稳住?波动还是会很大啊!”
何雨柱皱着眉头,喃喃自语:“升温靠攻,降温……降温不能只靠自然散,太慢。得有个东西能吸热,也能放热,还能稳住……像个……像个……”
他的目光扫过实验室,最终停在了墙角那个给菌种保温用的大水槽上。
“水!”何雨柱和林致远几乎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
何雨柱说:“电炉丝主攻+水浴槽兜底的稳定缓冲!林工,咱们在培养箱核心区,做一个夹层水浴!
电炉丝给水加热,水再把热量均匀、稳定地传给培养室!
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慢,电炉丝通断那点波动,到了水这里,就被熨平了!
降温时,咱们可以给这个小水循环系统加个简单的散热片,或者就用个小风扇吹,比整体箱体降温快得多!”
何雨柱巧妙地利用了水的物理特性来解决电子控制精度不足的问题。
这不是他凭空想象的,而是基于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在轧钢厂这种重工业环境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对大家伙热惯性的一种直觉。
林致远彻底听呆了,他脑子里飞快地模拟着这个结构,所有的技术难点——快速升温、稳定控温、相对快速的降温——
似乎都被这个土洋结合的方案巧妙地绕开了!
不需要昂贵的精密控温元件,用的全是常见的工业材料!
“我的……老天爷……”林致远深吸一口气,
“何工……您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这方案……绝了!真绝了!”
他此刻心里那点怀疑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震撼:这家伙不是在空想,他每一步都踩在咱们国家现实的工业基础上,用最简单的物理原理,解决最复杂的工程难题!这是真本事啊!’
何雨柱看着林致远的表情,知道核心难关已经被攻克了。
他笑了笑:“所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咱们搞技术的,不能光盯着国外的高精尖,也得学会在自家的杂货铺里淘换宝贝,凑出一台能打硬仗的机器来!”
接下来的震荡、光照等功能的设计,几乎就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