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归乡暖语话家常(1/2)
关中大地的七月,骄阳似火,连空气都像被烤得发烫。路边的杨柳叶蔫蔫地垂着,唯有田埂上的狗尾巴草,在热浪里倔强地摇晃。
1979年7月8日,秦宇轩拎着行李,从县城汽车站往家走。脚下的土路被晒得滚烫,每走一步都带着细微的扬尘,可一想到即将见到家人,心里的燥热便消散了大半。
半年未归,家乡的模样既熟悉又透着新鲜。村口的老槐树更茂盛了,树下依旧坐着乘凉的老人。见了秦宇轩,都笑着打招呼:“轩子回来啦?在西安念大学,越发精神了!”
他一一应着,脚步轻快地往家赶。远远就望见自家的青砖院墙,院门口那棵石榴树结满了青红的果子,透着勃勃生机。
推开虚掩的院门,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青砖地面扫得一尘不染,墙角的月季开得正艳。堂屋的门敞开着,一台崭新的电风扇正呼呼转着,风里裹着母亲张卉玲做饭的香味。
“妈,我回来了!”秦宇轩放下行李喊了一声。
张卉玲立马从厨房迎出来,手里还沾着面粉,眼眶一热:“可算回来了!你爸刚还念叨你呢。”
父亲秦天月也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旱烟袋,脸上满是笑意:“回来就好,路上累坏了吧?”
秦宇轩看着父母精神矍铄的模样,心里踏实极了。他走进堂屋,打量着家里的变化:墙壁重新刷得雪白,原来的旧木桌换成了结实的八仙桌,墙角的电风扇更是亮眼——去年回家时还没有,想来是家里日子好了,才添了新物件。
“家里装了电扇,夏天可凉快多了。”张卉玲笑着擦了擦他额头的汗,“你爸特意托人从县城买的,就盼着你回来能舒坦些。”
傍晚时分,三个姐姐从县城的缝纫店回来了,四姐秦萱晴早已在家等候。大姐秦萱荣拎着布包,二姐秦萱芝抱着一摞布料,三姐秦萱慧手里还拿着个算盘,一进门就围着秦宇轩问个不停。
“轩子,西安热不热?”
“专业课难不难?”
“给我们带的东西呢?”
秦宇轩笑着把行李箱打开,拿出给三个姐姐的碎花布:“这是西安的新花色,你们看看能不能给店里添些新款式。”又把《现代汉语词典》递给秦萱晴:“四姐,这个你备课能用得上。”
姐妹们拿着礼物,脸上笑开了花。
晚饭桌上,张卉玲端上了秦宇轩最爱吃的凉面。翠绿的黄瓜丝、金黄的豆芽、喷香的蒜末,再浇上一勺红彤彤的油泼辣子,拌匀后香气扑鼻。
秦宇轩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眼眶微微发热——这是家的味道,是在西安再怎么吃也吃不到的暖。
“慢点吃,不够还有。”张卉玲不停往他碗里添面。
姐妹们也放下筷子,说起了缝纫店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