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资本论》研读 第一讲思想的武器与时代的镜子(2/2)
林教授露出了今天第一个淡淡的微笑。
“非常好的问题!这触及了我们这代学人的历史使命。答案是:必然要对比,而且要深入地批判性对比。”
“马克思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和阶级本质入手,是本质层面的剖析;而西方主流经济学多是在既定制度下,研究市场运行的表象和数量关系。一个探求‘为什么’,一个描述‘是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接受。要用我们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去鉴别、去分析、去吸收。对于萨缪尔森,我们要看他是如何描述资本主义运行的,同时也要用《资本论》的视角,批判其掩盖剥削本质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局限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淬炼。”
他看了看手表。
“好了,今天的导论就到这里。我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作为下次课讨论的引子:‘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和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的‘商品’,有什么相同点和根本的不同点?
下课了。
同学们并没有立刻离开。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课和那个发人深省的思考题。王同学和张同学则快步走上讲台,继续围着林教授追问。
同学们并没有立刻离开。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课和那个发人深省的思考题。王同学和张同学则快步走上讲台,继续围着李教授追问。
秦宇轩坐在原位,指尖轻轻敲着笔记本,目光落在“社会主义商品与资本主义商品”的字样上,心里已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他想,两者的相同点很明确,都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二因素,都得通过交换满足需求,价值量也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毕竟只要是商品经济,就绕不开这些基本属性。
但根本不同点才是核心。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背后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劳动者被迫出卖劳动力,商品关系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而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商品关系是劳动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成果的关系,即便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也始终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控下,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
他合上笔记本,抬头望向窗外。阳光正好,洒在教学楼前的梧桐树上,也照亮了他心中的思路。这场思想旅程才刚刚开始,而《资本论》这把“手术刀”,已经让他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逻辑。
教室外,阳光正好,一场深刻的思想旅程,就在这一问一答、充满思辩的氛围中,正式启航了。这节课,不仅仅只是一堂课,更是一个时代的思想交锋与求索的起点。
补充资料:《资本论》分三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