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灯下的论文:从《资本论》里找答案(1/2)
秦宇轩把最后一叠调研问卷塞进抽屉,窗外天已泛白。
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烟灰缸里的烟蒂堆成小山。桌上的《资本论》划得密密麻麻,页边满是潦草批注。
“发展和老百姓没关系?”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上个月在城郊调研,菜农老李说萝卜三分钱一斤还没人要,城里超市却翻了三倍价。工厂王师傅也抱怨,工资没怎么涨,孩子学费一年比一年高。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
他翻到《资本论》“生产与消费”章节,指尖停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上。
老百姓手里没钱,消费不起,国内市场自然萎缩。他想起企业数据:去年本地十几家加工厂压低价格出口,利润薄如纸,工人加班仍挣辛苦钱。“这不就是给洋人打工吗?”他喃喃自语,提笔写下这句话,墨水洇开像团愁绪。
为找根源,他跑了档案馆,翻遍1983年前的经济统计年鉴。
看到1979年农产品提价22.1%后,次年粮食增产,他眼前一亮——这正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可1980年工业资本周转仅1.5次\/年,远低于国外,他又皱眉:市场的局限藏在数字里。
“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呢?”他想起另一个疑问。
前阵子看到外资企业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让本土小厂老板直呼“没法比”。他对照《资本论》“资本集中与垄断”论述,慢慢理清思路:开放好,但政策失衡会坑了本土产业。
接下来半个月,秦宇轩白天跑企业、访农户,晚上埋在书堆里理逻辑。
草稿纸写废一摞又一摞,论点改了一遍又一遍。当敲下论文标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从〈资本论〉看中国经济》,窗外月光刚好落在键盘上。
附:秦宇轩论文(精简版)
一、核心问题
1.经济发展与民生脱节,百姓消费弱致国内市场萎缩,企业依赖低价出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