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定岗明责与全省攻坚(2/2)
接下来两天,办公室里满是书写和讨论声。他们细化各领域补贴细则,创新提出“三级政策解读机制”:县级做专业解读,乡级转成“家常话”,村级入户讲解。
第三天一早,秦宇轩拿着修改后的草案找陆振邦。陆振邦翻看后建议:“加个‘成本浮动系数’,兼顾山区和平原的种植成本差异。”
按此修改后,草案在屏山县征求意见时,县企办主任老何激动地说:“这个系数太懂基层了!以后政策推行肯定顺。”
另一边,赵科的处室也在紧锣密鼓地工作。他带领技术团队,整合清河县的“简易语音模块”、安泽县的“数据汇总模板”,还新增“政策执行预警清单”,通过传真发整改建议。
陆振邦协调省电子工业局的技术人员加入,解决了系统稳定性和偏远地区适配难题。
“系统模板测试适配率达95%!”赵科拿着记录汇报。陆振邦叮嘱:“下周去南和县试点,我已和县委沟通,用考核要求和实用性打消部门顾虑。”
果然,南和县各部门起初不愿配合,看到实际成效后,主动对接系统搭建。
孙工的处室里,临时实验间摆满设备零件。他带领团队研发“行业专属采集器”,却发现企业因成本犹豫。
陆振邦得知后,立刻对接财政厅,争取到补贴:企业仅承担30%费用。
“有补贴,企业积极性全调动起来了!”孙工兴奋地对团队说。北川县食品厂厂长握着他的手:“这下终于能搞信息化改造了!”
苏晓每天穿梭在各办公室,对接会议、流转文件,收集工作进展和基层问题。每天下班前,她都会把需求汇总成手写表格,送到陆振邦和三位处长手中。
周例会上,苏晓拿着《基层需求清单》汇报:“临溪要方言语音查询,南和想对接银行转账,北川企业缺维护指导。”
陆振邦当场分工:“秦宇轩协调语言所,赵科对接农行,孙工做维护手册,苏晓跟踪进度。”
9月30日,研究室开月度推进会。
秦宇轩的政策草案吸收18条基层建议,进入省委审议;赵科的系统模板新增5项功能;孙工的采集器在23家企业测试成功,补贴覆盖全省90%基层企业;苏晓的清单已有12项需求落地。
林书记受邀参会,看着油印材料和手写记录,笑着说:“陆主任统筹有力,你们执行扎实,苏晓协调到位,这组合能让‘政策+信息化’在全省开花。”
傍晚,研究室的灯光依旧明亮。
秦宇轩完善政策细节,赵科画系统接口图,孙工设计新采集器,苏晓整理下月安排,陆振邦修改推广方案。
苏晓端来热茶:“歇会儿吧,今天是月底最后一天。”
陆振邦接过茶杯,望向晚霞:“咱们就像精密机器,各部件齐心协力,才能让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秦宇轩握着热茶,暖意涌遍全身。他看着桌上的铭牌,心里无比踏实。
夜色渐深,研究室的灯光与城市灯火交相辉映。五个忙碌的身影,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共同书写着基层治理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