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地质密码(2/2)
下午1:20市委档案室密库
档案员抬出贴着\"永久封存\"的铁箱时,秦宇轩注意到箱角有处新鲜划痕——最近有人动过这些档案。
箱内图纸泛黄脆化,但足以看清涵洞宛如迷宫的走向。谢意江用红色记号笔标出与当前产业路重合的段落,声音发颤:\"爆破点下方...正好是涵洞的主干道。\"
更令人不安的是图纸背面的手写备注:\"因突发渗漏紧急封填,3名施工人员失踪。\"
秦宇轩抓起卫星电话:\"晓梅同志,立即带探测设备到K17+300段!我们要确认涵洞内是否有...\"
他的话戛然而止。电话那头传来周晓梅带着哭腔的呼喊:\"秦市长,探测仪显示涵洞内有生命体征!\"
下午3:00边坡断层带
救援队顶着不断坠落的岩屑开挖通道。周晓梅盯着生命探测仪屏幕,三个微弱光点仍在规律闪烁——这不可能,涵洞封填已四十一年!
当探洞机钻通最后半米岩层时,所有人都愣住了。涵洞内没有幸存者,只有三具保持着工作姿态的骸骨,身旁散落的工具箱里,整整齐齐码着1958年的施工日志。
王守仁戴上白手套翻开日志,泛黄纸页上最后一行字墨迹淋漓:\"7月28日,涵洞渗漏失控,吾等决意死守闸门——康安三十万百姓在上。\"
下午5:30应急指挥部
秦宇轩凝视着投影幕布上的骸骨照片,手中铅笔突然折断。三位无名建设者的遗骸,正好位于昨日爆破的核心区——是他们用骸骨撑起了山体最后的结构。
谢意江默默展开1958年的康安地图,用红笔圈出涵洞保护下的居民区:\"如果没有当年的牺牲,1996年塌方死的不会是三人,而是三百人。\"
窗外暮云低垂,秦宇轩抓起直接连通省委的红色电话:\"林书记,我请求为1958年的牺牲者追认烈士——并立即启动青河乡全域地质普查。\"
听筒里沉默良久,传来林致远深沉的声音:\"记住,真正的抢险不仅要治山,更要补历史的课。\"
夜色降临,周晓梅在实验室对比新旧岩样。显微镜下,1958年的混凝土与1999的支护材料正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