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攻坚克难,暗流涌动(1/2)
“强基铸链”工程指挥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的初步评审结果,给满腔热情的周亦菲和她的团队泼了一盆冷水。
“情况不容乐观。”负责技术评审的专家组组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十七个申报项目中,大部分在技术路线上存在明显缺陷,要么是重复研究,要么是目标不切实际。仅有三个项目,勉强算是摸到了门槛,但距离我们设定的攻关指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投影幕布上展示着那三个“潜力股”项目的简要情况:一个是民营小团队提出的新型高温合金冶炼工艺,理论模型新颖,但缺乏实验验证;一个是省属科研院所与一家零部件厂联合申报的高端轴承钢纯净化技术,基础较好,但关键环节的稳定性始终无法突破;还有一个是来自外省某高校团队的智能控制系统算法,理念超前,但与本省产业结合度有待考察。
“资金呢?如果我们集中资源支持这三个项目,成功率能提高多少?”周亦菲追问,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财务负责人面露难色:“周主任,省里首批引导资金虽然已经到位,但分摊到每个项目,尤其是这种高风险、长周期的研发上,还是捉襟见肘。而且,按照‘揭榜挂帅’的原则,资金是分阶段、按进度拨付的,前期投入太大,万一……”
万一失败了,责任谁来承担?这句话他没说出口,但在场的人都明白。
周亦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蓝图绘就得再好,若找不到能破局的“帅才”,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她想起秦宇轩的嘱托——“要建立容错机制,但投入必须见到实效”。这其中的平衡,何其艰难。
“链主”的顾虑。为了撬动更多资源,周亦菲亲自拜访了几家被寄予厚望的“链主”企业。然而,这些大企业的负责人,态度却颇为微妙。
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老总在茶香中委婉表示:“周主任,不是我们不支持。实在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研发计划和业绩考核压力。联合体外部的团队,协调成本高,知识产权归属也容易扯皮。万一搞不成,耽误了我们的主业,董事会那边我没法交代啊。”
另一家国企负责人更直接:“攻关可以,但省里能不能给点更实在的政策?比如,采购我们使用国产核心部件的整机,给予一定补贴?光让我们投入,看不到市场出口,这积极性实在难以调动。”
周亦菲明白,他们的顾虑合情合理。市场主体的逐利性是天然的,“强基铸链”不能只靠行政命令和情怀驱动,必须设计出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
部门协调的“中梗阻”。更大的阻力来自体制内部。指挥部办公室虽然被赋予了较高的协调权限,但真正落实到具体事项,依然要面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条条框框。
科技厅认为项目评审应该更注重理论创新和论文产出;财政厅对资金使用监管严格,对“容错”尺度把握谨慎;人社厅对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在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仍有诸多限制;甚至有些地方市政府,对非本地注册的研发团队参与本省项目,也抱着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心态。
一次专题协调会上,为了一个跨部门的数据共享问题,几个部门的处长争论不休,互相踢皮球。周亦菲强压着火气,听着他们引经据典,用各种规章制度为自己的不作为或慢作为辩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