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惊悚灵异 > 第197章 夜半戏声

第197章 夜半戏声(2/2)

目录

李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当真?\"

\"我尽力而为。\"

接下来的日子,林小雨全力以赴地撰写报道。她不仅采访老赵和其他老员工,还找到了李梦生的远房亲戚,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和资料。

老赵则带着李梦生\"参观\"了现在的戏院。虽然主要演出变成了电影和话剧,但偶尔还有戏曲演出。李梦生总是看得津津有味,点评现在的演员\"功夫不够扎实,但很有新意\"。

一天晚上,李梦生突然对老赵说:\"我想再唱一次戏。\"

老赵愣住了:\"在...在哪儿唱?\"

\"就在这里,\"李梦生环视空荡的剧场,\"真正的告别演出。\"

老赵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李梦生是在为可能的离别做准备。

林小雨的报道很快发表了。题为《九十年戏院夜半歌声,名伶之魂守护传承》的专题在城里引起轰动。很多人慕名而来,想要一睹\"鬼戏院\"的风采。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位资深戏曲专家看到报道后,找到了李梦生的后人,确认了他生前创作的多部未发表剧本的存在。

\"这些剧本很有价值,\"专家激动地说,\"如果能整理出来,将是对京剧艺术的重大贡献。\"

然而,开发商的拆除计划仍在推进。尽管舆论压力很大,但经济利益的诱惑更大。

就在戏院命运悬而未决时,李梦生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我想公开演出。\"

\"公开?\"老赵吓了一跳,\"您是说...在大家面前?\"

\"用我的方式,\"李梦生微笑,\"让所有人都看见,这座戏院值得保留。\"

经过精心策划,一场特殊的\"告别演出\"定在了月圆之夜。林小雨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消息,称将有一场向李梦生致敬的特别演出,欢迎戏迷前来。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有人质疑是炒作,有人充满期待,还有人纯粹是来看热闹。

演出当晚,戏院座无虚席。老赵和林小雨紧张地在后台准备,而李梦生的灵魂则静静地化着妆。

\"准备好了吗?\"老赵轻声问。

李梦生点头,眼神坚定:\"九十年来,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唱戏。\"

当幕布缓缓拉开时,台下观众惊讶地发现舞台上空无一人。就在窃窃私语声响起时,一个声音从幕后传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声音苍凉悲壮,瞬间镇住了全场。更神奇的是,随着唱词,舞台上的道具开始自动移动,灯光自行变换,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一切。

观众们目瞪口呆。有人想要离场,却被精彩的表演吸引;有人开始录像,想要记录这不可思议的一幕;还有老戏迷跟着轻声哼唱,眼中含泪。

当唱到最后一幕时,李梦生的身影渐渐在舞台上显现——半透明,穿着精致的戏服,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

全场哗然。

\"真的是他!\"有老人激动地站起来,\"和李老板年轻时一模一样!\"

李梦生深深鞠躬:\"感谢诸位前来。这或许是我在金城大戏院的最后一场戏,但希望不是京剧的最后一场。\"

他讲述了自己对京剧的热爱,对戏院的不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台下观众无不动容。

演出结束前,李梦生突然看向台下某个方向:\"小梅,你来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白发老奶奶颤巍巍地站起来,泪流满面:\"梦生哥...六十年了,我终于又听到你唱戏了。\"

原来这是李梦生生前的忠实戏迷,每年都会在他忌日来戏院默默悼念。

这场特殊的演出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文物保护部门借此机会大力推动,最终说服政府将金城大戏院列为历史建筑,不得拆除。

戏院保住了。

庆功宴那晚,李梦生却显得格外安静。

\"是时候说再见了。\"他轻声对老赵和林小雨说。

\"为什么?\"林小雨不解,\"戏院不是保住了吗?\"

\"我的心愿已了,\"李梦生微笑,\"戏院有了新的生命,我的技艺也有了传承。是时候继续前行了。\"

老赵红了眼眶:\"这二十年,谢谢您陪我。\"

\"是我该谢谢你,\"李梦生握住老赵的手,\"谢谢你守护戏院,也守护我。\"

第二天,李梦生让老赵打开戏院地下室一个尘封多年的箱子。里面是他生前珍藏的戏服、头饰,还有那些未发表的剧本。

\"把这些交给懂行的人,\"李梦生嘱咐,\"让它们重见天日。\"

当晚,月圆如镜。李梦生穿上最心爱的一套戏服,在空荡的舞台上唱了最后一曲。没有观众,只有老赵和林小雨在台下静静聆听。

唱到尾声时,他的身影开始发光,变得越来越透明。

\"老赵,小雨,保重。\"他微笑着挥手,\"记得常来看戏。\"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李梦生的身影也完全消失了。舞台上只留下一套整齐摆放的戏服,和一枚他生前最爱的玉佩。

从那天起,金城大戏院再也没有夜半戏声。但老赵依然守在那里,而林小雨则成了戏院的义务宣传员。

戏院被改造成了京剧传承基地,那些被发现的剧本被整理演出,大受欢迎。每年李梦生的忌日,戏院都会举办纪念演出,场场爆满。

有时深夜,老赵独自在剧场打扫时,仿佛还能听见那熟悉的唱腔。但他知道,那不是李梦生,而是戏院本身的记忆——九十年的悲欢离合,早已融入每一寸木板,每一张座椅。

而在某个星光璀璨的地方,一个穿着戏服的身影正微笑着注视着他深爱的戏院,看着他倾注一生的艺术,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真正的传承,从来不会因死亡而终结。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传唱,艺术就永远活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