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琉璃新利(2/2)
第三指挥使周鼎汇报:“民间对新盐反响热烈,钱引信用逐步恢复。然近日汴京及周边州县,出现数起针对新式学堂、诽谤实务特科的匿名揭帖,已派人追查来源,初步判断与某些书院有关。”
第四指挥使张延之则专注于军内:“龙骧军等新编各部训练刻苦,士气高昂。然各地旧禁军整顿仍阻力重重,尤其河北、河东诸路,将领盘根错节,阳奉阴违者众。真定府路都监王禀,近日与不明身份之北地商人接触更为频繁,臣已加派人手严密监控。”
第五指挥使顾锋最后总结:“综合各方情报,内外压力犹在。金国乃心腹大患,步步紧逼。内部反对势力转入地下,伺机而动。当务之急,乃加速新政落实,巩固已得成果,同时严防死守,杜绝内外勾结。”
赵佶静静听完,面色无波。情况在意料之中,敌人在加快脚步,内部的蛆虫也从未停止啃噬。
“朕知道了。皇城司上下,近来辛苦。然局势紧迫,不可有丝毫松懈。对外情报,尤其金、夏动向,需再加强。内部监察,重点关注军队、财政及舆论要害部门,凡有异动,格杀勿论!”
“臣等遵旨!”
送走皇城司众人,赵佶又召见了工部尚书苏启明和将作少监宇文恺。
他将昨夜写好的、墨迹早已干透的“琉璃制作初探”的小册子递给苏启明。“此‘琉璃’制法若是成功,其质透明,若水晶。”赵佶解释道,“朕偶得此法,或可一试。所需主要原料为石英砂,一般可寻纯净河沙或石砂做实验、可从某些植物灰或矿物中提取的碱、石灰石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特制窑炉内,以远超烧制瓷器之温的高温熔炼成液态,再以铁管吹制或模具塑形,可得各种器皿、平板,乃至各种造型。”
苏启明和宇文恺看着纸上那闻所未闻的配方和工艺描述,面面相觑,皆露惊疑之色。透明如水晶的琉璃器物?这简直如同仙法!
“陛下,此法……前所未闻,恐需反复试验,且那高温窑炉,亦非易事。”苏启明谨慎道。
“朕知其中艰难。”赵佶点头,“故命你工部,挑选得力可靠之工匠,专设一‘琉璃作’,由宇文恺负责技术试制。所需物料、场地,工部全力配合。不必急于求成,但需用心摸索,记录每次成败得失。此物若能制成,于国于民,大有裨益。”
他并未言明其巨大经济价值,以免过早引人觊觎。宇文恺却是技术痴人,闻言已被这新奇挑战激起了浓厚兴趣,躬身道:“臣领旨!必竭尽全力,探此奇技!”
看着苏启明和宇文恺退下,赵佶深吸一口气。皇城司如同他的耳目,监控着内外险恶;工部则如同他尝试延伸的手足,去创造新的可能。前路依旧黑暗重重,但他能做的,便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多看几步,多布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