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庆功宴与北疆策(1/2)
政和五年十月初的京西山夜,寒意已深,但将作大营核心区域的那座最大的空地上,现在却是一片的热火朝天。
中央的位置燃着数堆熊熊篝火,驱散了洞窟中的湿寒。火上架着烤全羊,油脂滴落火中,噼啪作响,香气四溢。大坛的御酒被搬了进来,皆是军中常备的烈酒,此刻却成了最好的庆贺之物。
赵佶端坐于上首主位,左侧是李纲、苏启明等文臣,右侧则是宇文恺、赵士祯、林灵素等技术人员,梁师成则如影子般侍立在赵佶身后不远处的阴影里。下方,参与今日琉璃烧制的主要工匠、各作坊的负责人,甚至包括香露工坊的几位女官代表,都得以列席,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荣光。
“诸位!”赵佶举起了手中的御用的纯玉酒碗,声音洪亮,压过了洞内的嘈杂,“今日,我大宋工匠,于此京西山谷,铸就澄澈琉璃!此乃巧思之胜,匠心之成,亦是我大宋工格物之道,迈出的坚实一步!朕,心甚慰!此第一碗酒,敬所有为此付出心血汗水的工匠!”
说罢,赵佶仰头,将碗中烈酒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划过喉咙,带来一股暖意。
“陛下万岁!”
“谢陛下!”
台下众人激动万分,纷纷举碗畅饮。许多老工匠更是热泪盈眶,他们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能与天子同席,因自己的技艺而得到如此赞誉和犒赏。
气氛瞬间被点燃。宇文恺脸色通红,不知是酒意还是激动,他端着酒碗走到中央,对着赵佶和众人道:“陛下,诸位同僚!今日之功,非宇文恺一人之力,实乃众匠齐心,陛下指引之功!回想此前,那浑浊不堪之物,那冷却即碎之器,几令人心灰意冷。然陛下信重,屡败屡试,终借高炉伟力,得此澄澈之宝!”他转向赵佶,深深一揖,“臣,敬陛下!”
赵佶含笑,示意内侍给他再次倒上少许酒水,举杯示意。
苏启明也感慨道:“昔日将作监,多循旧例,少有新创。自陛下锐意革新,设立此营,汇聚英才,方有今日铁水奔流、琉璃澄澈之象!此乃新政结出的硕果啊!”他这话,既是对皇帝的奉承,也是对同僚的勉励,更是说给一旁的李纲听的,强调将作大营与新政的紧密关联。
李纲闻言,肃然点头:“苏尚书所言极是。工巧之技,实与国运相连。强军、富民,皆赖于此。今日观琉璃之成,更觉陛下高瞻远瞩。”他虽更重军政大事,但也明白这“奇技淫巧”背后蕴含的力量。
赵士祯则与旁边的林灵素讨论起来,他拿着一个刚刚赶制出来的、略带气泡但已基本透明的琉璃片比划着:“林兄你看,若将此物打磨平整,置于弩上,是否可助射手望得更远、更准?总比肉眼估摸要强!”
林灵素则对那蓝色琉璃碗更感兴趣,手指摩挲着碗壁,眼神闪烁:“赵兄,此物透光而色异,贫道……在下以为,或可用来观测某些药石反应,或窥探光影变幻之妙,或许于火药配比之精微,亦有启发……”他虽已还俗,偶尔仍会带出道士的习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