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文武并祀(2/2)
然而,文臣队列中,却不可避免地泛起了一些涟漪。
大朝会后的赐宴上,几位翰林院的老学士便趁着敬酒的机会,委婉地向赵佶表达了“忧虑”。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学士颤巍巍道:“陛下重武勋,恤忠烈,实乃圣君仁心。然……我朝历来以文驭武,方得长治久安。如今武人地位骤升,恐非……恐非国家之福啊。长此以往,只怕武夫骄横,尾大不掉……”
另一人也附和道:“是啊,陛下。文臣辅佐陛下,治理天下,牧民教化,其功在社稷,其劳在千秋,亦当有所彰显,以平衡文武,方为稳妥。”
赵佶端着酒杯,面色平静地听着。他深知,这是旧有观念与新政之间的必然碰撞。他既不能一味打压文臣,也不能因此挫伤武人的心。
待几位老臣说完,赵佶缓缓放下酒杯,目光扫过宴席上所有竖着耳朵倾听的文武官员,声音清朗而沉稳:
“诸卿之意,朕明白了。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并无孰轻孰重之分。”
他顿了顿,继续道:“忠烈园,祭奠的是为国捐躯之忠魂,彰显的是忠勇无畏之精神,此精神,文武皆应有之!文臣之中,难道便无忠烈之士?无于国有大功者?”
他看向刚才进言的老学士,语气转为温和却坚定:“传朕旨意:于皇陵右侧,仿忠烈园规制,敕建‘文华阁’!凡文臣之中,有于国计民生、教化治理、科技格物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或为坚守气节、护卫社稷而捐躯者,经吏部、礼部核定,皆可入祀文华阁,享后世景仰,与忠烈园并立,同为我大宋英魂安息之所,精神传承之地!”
此言一出,文臣队列中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赞同之声!
“陛下圣明!”
“文华阁!此乃我文臣至高之荣耀!”
“陛下平衡之道,实乃千古明君!”
方才进言的老学士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伏地叩首:“老臣……老臣愚钝!陛下圣虑深远,老臣拜服!”
一场潜在的风波,就这样被赵佶以建立“文华阁”的巧妙方式化解。既安抚了文臣,又并未贬低武勋,反而将“忠烈”与“文华”并立,共同塑造为国家精神的象征,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文武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