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 第225章 旧案重燃,仓库灰烬里的父亲残影

第225章 旧案重燃,仓库灰烬里的父亲残影(1/2)

目录

1990年的南州,秋意已浓。

刑侦大队办公室里,老式吊扇慢悠悠转着,扬起满室的纸墨味。林砚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前,指尖划过一份泛黄的档案袋,封皮上“1982年南州纺织厂仓库纵火案”几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口发紧。

这是父亲林卫东生前经手的最后一桩案子,也是一桩悬了八年的积案。

“林队,省厅刚发来的指纹设备调试报告,您过目。”苏晓端着两杯热茶走进来,一身白大褂衬得她眉眼愈发清丽。她将茶杯轻轻放在林砚桌角,目光落在那份档案上,语气柔和了几分,“又在看伯父的案子?”

林砚抬头,眼底的凝重散去些许,接过报告随手翻了翻,又放回桌上,指尖再次触碰到档案袋:“嗯,最近队里案子少,想把这桩旧案重新梳理一下。”

八年前,南州纺织厂仓库突发大火,烧毁了价值百万的棉纱原料,时任刑侦中队副队长的林卫东带队勘查现场,却在扑救余火时,被一根坍塌的横梁砸中,当场牺牲。而纵火案的凶手,如同人间蒸发,毫无踪迹。

这些年,林砚从见习刑警成长为刑侦大队队长,南州市的刑侦技术也早已今非昔比——年初刚建成的刑侦技术实验室,配备了省厅调拨的指纹比对仪、微量物证分析仪,甚至还有一套简易的火灾现场残留物检测设备。

“当年的现场勘查记录我看过,太简陋了。”苏晓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拿起档案袋里的旧照片,照片上的仓库已是一片焦土,消防员和民警们在废墟里忙碌,其中一个穿着警服的高大身影格外醒目,正是年轻的林卫东。“伯父当年提取的物证,只有几块烧焦的木板和少量灰烬,根本没有条件做深入检测。”

林砚点点头,语气沉了下来:“我爸的牺牲报告里写着,他是为了抢救现场物证才被砸中的。可这么多年,那些物证一直锁在物证室,成了永远的谜团。”

他站起身,拿起外套:“走,去物证室。”

南州市公安局的物证室,比八年前规整了许多,一排排铁柜整齐排列,每个柜子上都贴着标签。管理员老王见到林砚,连忙迎了上来:“林队,您来啦?”

“王叔,麻烦把1982年纺织厂纵火案的物证调出来。”林砚说道。

老王应了一声,转身打开一个角落的铁柜,取出一个密封的木箱:“都在这儿了,当年林副队牺牲后,这些东西就一直存着,没人动过。”

木箱打开,一股陈旧的烟火味扑面而来。里面除了几张现场照片、勘查记录,还有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几块黑乎乎的木板残片,以及一小袋用牛皮纸包着的灰烬。

林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木板残片,对着光线仔细观察。木板表面已经碳化,但边缘处似乎有一些不规则的痕迹。他又拿起那袋灰烬,凑近闻了闻,除了烟火味,似乎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煤油味。

“苏晓,把这些灰烬带回实验室,做个成分检测。”林砚将牛皮纸包递给苏晓,“重点检测是否有助燃剂残留。”

“好。”苏晓接过灰烬,小心翼翼地放进证物袋。

回到实验室,苏晓立刻忙碌起来。她将少量灰烬放入分析仪,随着机器的运转,屏幕上逐渐显示出一系列数据。

“林砚,有发现!”苏晓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灰烬里检测出了煤油成分,而且含量不低,这说明当年的大火,确实是人为纵火,而且凶手使用了煤油作为助燃剂!”

林砚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当年的勘查报告里,只提到现场有烟火痕迹,却从未提及助燃剂,一来是因为技术有限,二来是现场被大火和救火的水严重破坏,很难提取到有效线索。

“太好了!”林砚拳头微微握紧,“还有其他发现吗?”

苏晓又操作了一会儿机器,摇了摇头:“暂时没有,灰烬里的其他成分都是木材燃烧后的产物。不过这块木板残片,你看这里。”

她指着木板残片边缘的一处痕迹:“这处痕迹不像是火灾坍塌造成的,反而像是被某种工具切割过,而且切口很整齐。”

林砚凑过去仔细看了看,点头道:“确实,像是锯子切割的痕迹。当年仓库的木板都是完整的,不可能有这种切口,这很可能是凶手为了方便纵火,提前切割木板留下的。”

线索有了,林砚立刻召集队里的老刑警开会,其中就包括李建国。如今的李建国,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依旧矍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对林砚充满质疑的老刑警,而是林砚最得力的助手。

“老队长,各位,今天把大家叫来,是想重新启动1982年纺织厂仓库纵火案的调查。”林砚将现场照片和检测报告放在桌上,“我们刚刚在当年的物证中,检测出了煤油成分,还发现了一块带有锯子切割痕迹的木板残片,这说明这起案子是人为纵火,而且凶手很可能提前对仓库进行了破坏。”

李建国拿起照片,仔细看了半天,叹了口气:“当年这案子,我也参与了后续的调查,可查来查去,一点头绪都没有。纺织厂当年是南州的重点企业,仓库里的棉纱原料价值百万,案子发生后,市里很重视,可凶手太狡猾了,一点线索都没留下。”

“我爸当年的勘查记录里写着,仓库的门锁是完好的,没有被撬过的痕迹。”林砚说道,“这说明凶手很可能有仓库的钥匙,或者是熟人作案。”

“有钥匙的人可不少啊。”一名老刑警说道,“当年纺织厂的仓库管理员、值班人员,还有厂里的领导,都有仓库的钥匙。”

“而且当时纺织厂正处于改制阶段,厂里的人际关系很复杂,因为裁员、工资等问题,很多工人对厂里有意见。”另一名刑警补充道。

林砚点点头:“没错,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调查方向。第一,排查当年纺织厂所有持有仓库钥匙的人员,了解他们在案发当晚的行踪;第二,调查当年纺织厂的裁员名单和有经济纠纷的人员,看看有没有可疑对象;第三,围绕那块带有切割痕迹的木板,排查当年南州所有售卖锯子的店铺,以及有木工经验的人员。”

“好,我们现在就分工行动!”李建国站起身,语气坚定,“林队,你放心,这次我们一定能把凶手揪出来,给老林一个交代!”

接下来的几天,刑侦大队全员出动,开始了紧张的调查。

林砚和李建国负责排查当年持有仓库钥匙的人员。当年的仓库管理员姓张,如今已经退休在家。林砚和李建国找到他家时,老张正在院子里晒太阳。

得知两人的来意,老张叹了口气:“唉,那件事,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林副队是个好人啊,为了查案子,把命都丢了。”

“张师傅,当年案发当晚,您在哪里?”林砚问道。

“我在家睡觉啊。”老张回忆道,“那天我值白班,晚上下班就回家了,我老婆可以作证。而且我那把仓库钥匙,早在案发前一个月就丢了,我还向厂里汇报过。”

“钥匙丢了?”林砚眼睛一亮,“您还记得是怎么丢的吗?”

“记得,那天我下班回家,路过菜市场,被一个小偷扒了钱包,钥匙就放在钱包里。”老张说道,“我当时就报了警,可小偷没抓到,钥匙也没找回来。”

林砚立刻让队员去调取当年的报案记录,果然找到了老张的报案信息。

“那您知道还有谁可能有仓库的钥匙吗?”李建国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