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 第231章 网格织密民生事,鸡叫犬吠破疑云

第231章 网格织密民生事,鸡叫犬吠破疑云(1/2)

目录

1990年的南州春寒料峭,清晨五点半,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院子里已响起扫地声。林砚穿着洗得发白的警服,正弯腰擦拭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刑侦大队队长”红袖章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林队,早啊!”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苏晓裹着军绿色大衣走进来,手里提着两个热气腾腾的搪瓷缸,“刚在巷口买的豆浆油条,快趁热吃。”

林砚接过搪瓷缸,暖意顺着指尖蔓延:“怎么不多睡会儿?你昨天解剖报告写到半夜。”

“睡不着,惦记着你今天要去城郊试点‘社区刑侦网格’。”苏晓笑着帮他理了理衣领,“听说那几个村子最近不太平,你多注意安全。”

两人正说着,值班室的电话突然急促响起。林砚放下搪瓷缸快步跑去,拿起听筒:“喂,南州市刑侦大队。”

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喘息声,带着浓重的乡音:“警察同志!不好了!俺是李家庄的王老三,俺家的鸡全被偷了!还有隔壁张寡妇家,连看门狗都没了!”

林砚眉头微蹙,这已是一周内接到的第三起家禽盗窃案。他沉声问道:“具体情况说清楚,什么时候发现的?丢了多少只鸡?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员?”

“今天早上四点多,俺起来喂鸡,发现鸡窝门被撬了,十二只下蛋鸡全没了!俺赶紧喊隔壁张婶,她一出来就哭了,说她家大黄狗也不见了,狗链子被剪断了!”王老三的声音带着哭腔,“这可是俺家半年的油盐钱啊!警察同志,你们一定要帮俺们抓住小偷!”

“你别急,我们马上过去。”林砚挂了电话,转头对苏晓说,“李家庄发生家禽盗窃案,十二只鸡加一条狗,看来这小偷是惯犯了。”

“我跟你一起去。”苏晓立刻拿起勘查箱,“虽然是小案,但最近这类案子频发,说不定能顺藤摸瓜抓住幕后黑手。”

两人骑着自行车,迎着晨雾往城郊赶。南州的乡村公路坑坑洼洼,自行车颠簸得厉害,林砚一边骑车一边思索:前两起盗窃案分别发生在西王村和北马村,都是凌晨作案,目标都是家禽,作案手法相似,都是撬门或剪链,现场没有留下明显痕迹。

半个多小时后,他们抵达李家庄。村口早已围了不少村民,看到警车(其实是自行车)过来,纷纷让出一条路。王老三快步迎上来,脸上满是焦急:“警察同志,你们可来了!快跟俺来!”

林砚跟着王老三来到他家后院,鸡窝是用土坯砌的,门是木板做的,上面有明显的撬痕,地面上散落着几根鸡毛。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撬痕,又用手摸了摸门框:“这撬痕很整齐,应该是用专业工具撬的,而且小偷很有经验,动作很快。”

苏晓打开勘查箱,拿出放大镜和毛刷,开始清理现场:“林队,这里有半个脚印。”

林砚凑过去,只见鸡窝门口的泥地上,有一个模糊的布鞋脚印,大小约42码,鞋底花纹磨损严重。“和前两起案子的脚印很像,应该是同一个人作案。”他站起身,环顾四周,“你家鸡窝后面是什么?”

“是一片菜地,再往后就是后山了。”王老三指着远处的山林说。

林砚沿着菜地往前走,菜地里的青菜被踩倒了一片,痕迹一直延伸到后山脚下。“小偷应该是从后山下来的,得手后又从后山逃走了。”他分析道,“苏晓,你在这里提取脚印和撬痕样本,我去张寡妇家看看。”

张寡妇家就在王老三家隔壁,院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条被剪断的狗链子扔在地上。张寡妇坐在门槛上哭,看到林砚进来,连忙站起身:“警察同志,俺家大黄狗可乖了,平时看家护院可管用了,怎么就被偷了呢?”

“大姐,你别难过,我们一定会帮你找回来的。”林砚安慰道,“你最后一次看到大黄狗是什么时候?有没有听到什么动静?”

“昨天晚上十点多,俺还喂它吃了剩饭,当时它还好好的。”张寡妇擦了擦眼泪,“半夜俺好像听到狗叫了几声,但没在意,以为是外面有野猫,没想到……”

林砚点点头,又仔细检查了狗链子的断口:“断口很平整,是用钳子剪断的。你家院子有没有其他异常?”

张寡妇摇摇头:“没有,除了狗不见了,其他东西都好好的。”

林砚走出张寡妇家,村民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这小偷也太猖狂了,光天化日之下偷鸡摸狗!”

“是啊,前几天西王村丢了十五只鸡,北马村丢了十只,现在又轮到我们村了!”

“警察同志,你们可得好好查查,不然我们晚上都睡不安稳!”

林砚举起手,示意大家安静:“乡亲们,大家放心,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线索,一定会尽快抓住小偷。另外,我今天来,也是想跟大家说说‘社区刑侦网格’的事。”

他指着身后的公告栏:“我们打算把每个村子分成几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一名警员和两名村民代表,负责日常的治安巡逻和信息收集。以后大家发现可疑人员或情况,随时可以联系我们,这样就能及时预防和打击犯罪。”

村民们听了,纷纷表示赞同。

“这个办法好!以后我们就有自己的‘安全员’了!”

“对,这样小偷就不敢这么嚣张了!”

林砚让村民们留下联系方式,又叮嘱大家晚上锁好门窗,注意防范。这时,苏晓走了过来,低声说:“林队,提取到了清晰的脚印和撬痕样本,和前两起案子的完全吻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