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实验室启幕日,旧案新痕惊人心(1/2)
1990年秋,南州市公安局大院里锣鼓喧天,红绸高悬。
刑侦技术实验室的门牌被擦拭得锃亮,林砚穿着笔挺的警服,站在人群最前方,看着局长亲自剪下红绸,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掌声与快门声。五年时光,从初来乍到的见习生到如今的刑侦大队队长,从连指纹粉都稀缺的年代到拥有专属实验室,他仿佛亲手推着南州刑侦的车轮,碾过了落后与蒙昧,驶向了科学与精准。
“林队,恭喜啊!这实验室能建成,你可是头功!”李建国拍着他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老刑警的眼角爬满皱纹,曾经对“新方法”的质疑早已化作全然的信任,如今他胸前的老花镜,更多是用来研读林砚整理的刑侦笔记。
林砚笑着点头,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不远处的苏晓身上。她穿着白大褂,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法医档案,眼神清澈而坚定。从最初对他“古怪手法”的好奇,到后来并肩勘查现场的默契,再到如今心照不宣的相守,这个80年代稀缺的女法医,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最温暖的光。
仪式结束后,同事们簇拥着走进实验室。崭新的显微镜、指纹比对仪、物证储存柜整齐排列,虽然设备在后世看来略显简陋,但在1990年的南州,已是凤毛麟角。年轻警员们好奇地抚摸着仪器,脸上满是兴奋,李建国则站在墙角的旧档案柜前,翻看着早年的案件记录,眼神有些恍惚。
“李队,在看什么?”林砚走过去问道。
李建国叹了口气,抽出一份泛黄的档案:“是你父亲当年的案子,‘仓库纵火案’,都过去快十年了,还是没头绪。”
林砚的心猛地一沉。穿越而来的五年里,他始终没敢触碰这份旧案。父亲林卫东,曾经的南州刑侦骨干,在1981年追查一起仓库纵火案时,因现场二次爆炸不幸牺牲,而凶手却如同人间蒸发,案件最终成了悬案。这不仅是警局的遗憾,更是他心中难以解开的结。
“我看看。”林砚接过档案,指尖划过封面“林卫东”三个字,字迹苍劲有力,却透着一丝决绝。档案里的记录很简略:1981年冬,南州市城郊五金仓库突发大火,烧毁大量物资,现场发现疑似助燃剂痕迹,但因灭火过程破坏严重,未能提取有效证据。父亲带队勘查时,仓库突然发生二次爆炸,他为了掩护同事撤离,被埋在废墟之下。
“当年的现场照片还有吗?”林砚问道。
“有是有,就是不太清晰。”李建国从档案袋里抽出一叠黑白照片,画面模糊不清,只能看到被烧毁的仓库框架和焦黑的地面。
林砚拿着照片,走到实验室的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忽然,一张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照片拍摄的是仓库墙角,焦黑的地面上,隐约有一道奇怪的划痕,像是某种工具拖拽留下的痕迹。当年的勘查记录里,并未对这道划痕做任何说明。
“苏晓,你过来看看。”林砚喊道。
苏晓快步走来,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这道划痕看起来不像是火灾造成的,更像是金属物体摩擦产生的。”
“没错。”林砚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火灾现场的高温会让地面软化,若有硬物拖拽,确实会留下这样的痕迹。但当年的勘查人员只关注了助燃剂,忽略了这个细节。”
他立刻让人将照片进行翻拍放大,借助实验室的新设备,划痕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这道划痕呈弧形,末端有明显的分叉,看起来像是某种带有齿轮的工具留下的。
“这会是什么工具?”李建国凑过来,眉头紧锁。
林砚沉吟片刻:“80年代初,五金仓库里最常见的带齿轮工具,应该是卷扬机或者起重机的配件。但仓库里的设备都被烧毁了,根本无法核实。”
“或许,我们可以找当年的仓库管理员问问。”苏晓提议道。
林砚点点头,立刻让人调取当年的仓库人员名单。名单显示,当年的仓库管理员名叫王强,如今已经退休,住在城郊的老居民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