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 第276章 火证昭雪:父亲留下的半枚烟蒂

第276章 火证昭雪:父亲留下的半枚烟蒂(1/2)

目录

1990年深秋,南州市公安局后院的梧桐树落了满地金黄。林砚站在刑侦大队办公室窗前,指尖摩挲着一个泛黄的牛皮纸档案袋,封皮上“1982年南州纺织厂仓库纵火案”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边角处还留着淡淡的灼烧痕迹。

这是他父亲林卫东生前经手的最后一桩案子,也是南州公安系统悬了八年的旧案。三天前,市局新建成的刑侦技术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林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重启这起尘封的悬案。

“林队,省厅专家组刚到,带来了最新的微量物证检测设备。”苏晓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穿着一身白大褂,手里拿着几份检测报告,“另外,当年纺织厂的老门卫张大爷,我们联系上了,他现在住在城郊养老院,身体还硬朗。”

林砚转过身,眼底闪过一丝动容。八年了,当年的知情人大多已经离散,线索早已湮没在时光里。他打开档案袋,里面的卷宗已经有些脆化,除了现场勘查记录和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就只有一枚用透明塑料袋封存的烟蒂——这是当年父亲在火灾现场提取到的唯一可疑物证,因技术有限,始终无法比对出DNA信息。

“走,去养老院。”林砚将烟蒂小心翼翼地放进证物箱,“张大爷是最后一个见到仓库起火的人,或许他还记得些细节。”

警车驶出市区,沿着坑洼的柏油路往城郊开。车窗外,80年代末的南州渐渐显露出新的生机,路边的个体户摊位摆满了商品,自行车流穿梭不息,偶尔能看到几辆桑塔纳轿车驶过。林砚望着窗外,思绪却飘回了八年前。

父亲林卫东是南州公安局的老刑警,为人正直,办案执着。1982年冬夜,纺织厂仓库突发大火,烧毁了价值百万的棉纱,直接导致工厂停产,数十名工人失业。父亲带队勘查现场,认定是人为纵火,可排查了近百个嫌疑人,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三个月后,父亲在追捕另一名逃犯时不幸牺牲,这起纵火案便成了永远的遗憾。

“当年我刚进警校,父亲的同事告诉我,他牺牲前还在翻看这起纵火案的卷宗。”林砚轻声说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怅然,“这些年,我一直在想,父亲当年是不是已经发现了什么线索,却没来得及说。”

苏晓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别担心,现在我们有了技术,一定能找到真相,为林叔正名。”

养老院坐落在一片果园旁,环境清幽。张大爷已经七十多岁,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得知林砚的身份后,老人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拉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小林啊,你父亲是个好警察!当年仓库起火,他顶着大雪勘查现场,冻得手都肿了,还不肯休息。”张大爷叹了口气,“那天晚上我值夜班,十点多的时候,看到一个黑影从仓库后墙翻了进去,我以为是小偷,刚想喊人,就听到‘轰’的一声,火就烧起来了。”

“您还记得那个黑影的特征吗?比如身高、穿着,或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作?”林砚连忙追问,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

张大爷皱着眉回忆了许久:“天黑看不清脸,个子挺高,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工装,走路有点跛。对了,他手里好像提着一个铁皮桶,走路的时候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

“工装?跛脚?铁皮桶?”林砚心中一动,这些细节在当年的卷宗里并没有记录,“张大爷,您当年为什么没把这些告诉警方?”

“我当时吓坏了,火灭了之后,公安局的人来问话,我一时没想起这些。后来时间长了,就更不敢说了,怕自己记错了耽误办案。”老人有些愧疚地低下了头。

离开养老院,林砚立刻带着苏晓赶往刑侦技术实验室。省厅专家组已经做好了准备,那枚封存了八年的烟蒂被小心翼翼地放在检测台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