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 第58章 王旗初立,八方风雷

第58章 王旗初立,八方风雷(1/2)

目录

龙潜谷内,关于“正名”的议题引发了激烈讨论。以老峒主、盘木长老为代表的俚人保守派,担心过早称王会树大招风,引来朝廷更疯狂的镇压;而以张掖、苏文康及部分联军少壮派将领为代表的进取派,则认为唯有竖起王旗,才能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凝聚人心,与赵元庚彻底划清界限,吸引天下豪杰来投。

楚骁静听各方意见,最终一锤定音:“赵元庚弑君篡位,倒行逆施,天下苦之久矣!我辈起兵,非为一己之私,乃为解民倒悬,重振乾坤!若因惧其势大而蜷缩不前,与苟安何异?今我岭南军民同心,将士用命,外有西州为援,内有江南义士呼应,正宜顺天应人,昭告天下!”

隆冬时节,龙潜谷举行了庄严的祭天仪式。楚骁告祭天地,历数赵元庚罪状,宣布承天命、顺民心,即“靖南王”位,定都龙潜(改龙潜谷为龙潜城),建制开府,年号“武安”。张掖受封为“镇西大将军”,岩鹰、王五、沧等将领皆有封赏。同时,宣布废除赵元庚苛政,轻徭薄赋,与民更始。

“靖南王”旗号的打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天下震动!这意味着南方正式出现了一个与北方朝廷分庭抗礼的政治军事集团。

玉门关,军师徐穆闻讯,立刻以玉门关留守文武及军民的名义,上表称臣,遥奉楚骁为主,并加紧整军备战,策应南方。

江南,程青及“互助同盟”的众多豪商士绅,暗中庆贺,更加坚定了支持岭南的决心,物资与人员的转移进入高潮。

中原,一些观望的势力和对赵元庚不满的士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南方。

西州,西州王麴文泰正式遣使,携带国书与厚礼,祝贺楚骁称王,双方盟约更加稳固。

漠北,狄王阿史那咄吉与左贤王阿史那贺鲁闻讯,反应各异。阿史那咄吉更加忌惮,而阿史那贺鲁则看到了南下中原的更大阻碍,主战之心更切。

朝廷,赵元庚勃然大怒,严令加快虎贲军南调,并加紧密谋与狄人的“合作”。

楚骁称王的消息,极大地刺激了赵元朗。他不等虎贲军完全到位,便集结手中所有能动用的兵力,近四万人,兵分三路,对龙潜城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猛烈进攻,意图在新王根基未稳之际,一举将其扼杀。

其中,由赵元朗亲自指挥的中路两万主力,直扑龙潜城正面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铁索关”。此关两侧山势险峻,中间通道狭窄,原有铁索横江(一条小河),故而得名。联军在此经营日久,关墙加固,并部署了五门“龙吟三号”火炮。

战斗在漫天飞雪中打响。

赵元朗吸取教训,不再贸然冲锋。他首先动用大量强弓硬弩,对关墙进行持续不断的压制射击,箭矢如同飞蝗般遮天蔽日,守军被压得抬不起头。

同时,数十架沉重的攻城槌和数百面高大坚固的盾车,在民夫和重甲步兵的推动下,如同移动的堡垒,缓缓向关门逼近。

“火炮!目标敌军盾车和攻城槌,集火射击!”关墙之上,负责防守此处的王五声嘶力竭地吼道。

“轰!轰!轰……!”

五门“龙吟三号”相继开火,实心铁弹呼啸着砸向敌军阵中。一枚炮弹精准地命中了一架攻城槌,木屑横飞,槌体碎裂,周围的士兵非死即伤。另一枚则砸在盾车阵中,虽然未能摧毁盾车,但巨大的动能仍将后面的士兵震得东倒西歪。

然而,火炮数量太少,装填缓慢,无法完全阻止敌军的推进。敌军弓弩的压制也使得炮手操作困难,不断有人中箭倒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