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 第107章 龙腾四海,新政燎原

第107章 龙腾四海,新政燎原(1/2)

目录

定鼎四年的春风,似乎格外眷顾这片历经淬炼的山河。江南的血腥气已在细雨中淡去,只余下城头新悬的人头与抄家清单上冰冷的数字,无声地警示着四方。朝堂之上,反对新政的声音几近绝迹,皇帝的意志如同无形的巨手,牢牢掌控着帝国的航向。

随着《惩贪渎、清田亩特别律令》的强力推行与江南叛乱的血腥镇压,靖朝内部的新政改革进入了快车道。程青领导的内阁,如同精密的机器,将一道道政令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田亩清丈与税赋改革:由朝廷直接委派的清丈使,手持尚方宝剑,奔赴各地。隐匿的田亩被大量清查出来,重新登记造册。结合“摊丁入亩”政策,税赋负担被更为合理地分摊到土地上,自耕农与中小地主的负担相对减轻,而昔日依靠特权隐匿田产的大地主与官绅则损失惨重。尽管过程伴随着地方势力的哀嚎与零星抵抗,但在朝廷铁腕与不断完善的基层控制下,改革势不可挡。国库收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为新政的进一步推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官场整肃与科举新途:一场席卷官场的廉政风暴持续刮起。贪污渎职、对抗新政的官员,无论品阶高低,纷纷落马。空出的职位,一部分由在平叛与新政中表现突出的干吏填补,另一部分,则开始面向通过新科举选拔的人才。算学、格物、律法、时务策论等科目的加入,使得科举不再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而是真正开始为帝国选拔具备实干能力的官员。一股新鲜血液,正缓缓注入帝国的官僚体系。

·卫所整顿与军权集中:各地卫所的空额被大量清退,老弱被裁汰,军官队伍经历了一次大换血。兵部直接掌控了卫所的指挥权与后勤,地方将领与豪强勾结的土壤被彻底铲除。帝国对武装力量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过程伴随着阵痛与血腥,但一个吏治相对清明、税赋更为公平、军权高度集中的新朝气象,已然初步显现。帝国的内部凝聚力与执行力,在铁与火的洗礼后,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内部根基的稳固,为外部的开拓提供了更充足的底气。皇帝楚骁的“海陆并举”战略,在经历了初期的波折后,开始展现出更为稳健与深远的布局。

都督沧利用奥斯曼帝国陷入波斯战争的机会,在巴士拉站稳了脚跟。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润物细无声”的策略。

借助商队与伪装的身份,靖朝的情报人员开始渗透奥斯曼帝国腹地,甚至远至埃及、叙利亚。关于奥斯曼的军政结构、社会矛盾、以及与欧洲基督教国家(如威尼斯、葡萄牙)的复杂关系,被源源不断地送回京城。

沧“无意间”让一些改良的农业工具、水利技术通过阿拉伯学者传播出去,subtly提升靖朝在当地知识阶层中的形象。同时,军器监的专家则秘密研究着缴获的奥斯曼火器与欧洲武器,取长补短。

巴士拉商站不再仅仅满足于丝绸瓷器的出口,开始尝试进口奥斯曼的优质马匹、阿拉伯的良种骆驼、以及来自更遥远非洲的象牙、香料。一条连接东西方的、绕过葡萄牙控制的利润丰厚的贸易线路,正在悄然形成。

沧如同一个耐心的棋手,在西洋这盘大棋上,稳稳地落下自己的棋子,不追求一时得失,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布局与影响力渗透。

镇北王麴智盛派出的“猎雕”小队,在中亚草原上取得了显着战果。数次针对兀鲁伯部落军官的成功狙杀与后勤设施的破坏,使得这个帖木儿残余势力元气大伤,内部矛盾激化,短期内再也无力东顾。靖朝的报复,无声却致命。

河套平原的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来自中原的移民与归附的草原部落在此杂居,形成了新的边疆社会。麴智盛大力推广来自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同时保留部分优质牧场,发展畜牧业。一座座新的堡垒、烽燧沿着阴山山脉延伸,与归附部落的游牧区相互依托,构成了一道兼具军事防御与经济活力的边疆长城。来自西域、乃至更遥远西方的商队,开始尝试通过这条相对安全的“草原丝绸之路”与靖朝进行贸易。

就在帝国目光主要聚焦于西洋与西北之时,东南海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考验着靖朝水师的应变能力。

来自扶桑(日本)九州岛的倭寇集团,趁着靖朝主力舰队西进、东南沿海防御相对空虚之际,大举入侵!数十艘倭船突袭浙江、福建沿海,烧杀抢掠,气焰嚣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