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亿万羽翼下的暗流(1/2)
腊月的燊燊盆地,恒温系统的低鸣是唯一的背景音。
空气干燥冷冽,维持在宜人的12c,闻不到雪的气息,只有智能禽畜舍排风系统送出的、混合着羽毛与发酵饲料的暖风,多层温室营养液循环泵的恒定嗡鸣,以及超大型沼气场生物滤池过滤后极淡的硫味。
这不是寒冬的景象,是庞大农业矩阵在恒温室温下校准内部齿轮的精密时刻。
神农主控中心的环形巨幕流淌着冷峻的数据:
【禽类帝国启航】:
草鹅风暴:50万亩炎蜜桑田,200只\/亩·批,年三批→三亿只规模锚定!
首批发运倒计时:5天(育雏中心负载率:99.8%!)
雏鹅血清抗体(h5\/h7\/h9)抽检达标率:91.3%(警戒线:95%!)
麻鸭洪流:10万亩茭白田,25只\/亩·批,年两批→500万只矩阵待命
育雏环控稳定性:±0.5c\/±3%湿度(临界!)
生态链压力阀:
茭白田水体溶氧:5.8g\/L(田螺密度↑+麻鸭排泄→富营养化风险↑)
桑园鹅粪年载量:180万吨(蚯蚓生物转化效率阈值测试中)
猪场沼液春季还田调度压力:管道网络负载率89%
赤红炎的金丝眼镜倒映着抗体达标率那刺目的91.3%,指尖敲击控制台的节奏带着紧绷的韵律。
“林董,亿只鹅!抗体缺口就是亿个病毒突破口!兽医组锁定问题在育雏舍b区的气溶胶疫苗分布不均,但…”他调出三维通风模型,几个代表气流死角的暗色区域如同潜伏的病灶,“传统扰流方案能耗激增,且可能惊扰雏群。”
“用静电场导流。”林燊燊声音平稳。
指尖划过,模型瞬间加载出透明的电极网格覆盖通风管道。
“‘神农’系统,植入弱静电场引导模块(电压:5kV,安全阈值内);疫苗雾化粒子表面电荷改性(+0.05μc);目标:48小时内抗体达标率≥97%,能耗增幅≤15%。”
指令下达,模拟的抗体曲线开始陡峭爬升。
青禾博士的虚拟影像弹出,“记录本”悬浮着茭白田溶氧数据:“田螺密度15公斤\/亩放养,麻鸭入田排泄物氮磷负荷模型显示,溶氧临界点将在麻鸭入田后第45天击穿。保氧还是控螺?”
“用螺控氮。”林燊燊调出田螺代谢模型,“田螺滤食藻类效率:85g\/螺·天。‘神农’优化:在富营养高风险区,额外投放耐低氧滤食性贝类(环棱螺),与田螺形成摄食梯度。目标:将溶氧崩溃点推迟至第60天,为水草恢复赢得窗口。”他目光扫向代表生态缓冲的绿色区块,“法绳量的是系统韧性冗余,不是单日溶氧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