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使馆夜谋与闺蜜私语(1/2)
布鲁塞尔的夜,带着欧洲大陆特有的清凉与静谧。
晚宴的喧嚣与星光被隔绝在外,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内,一间用于重要会谈的小型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气氛专注而务实。
陆则川坐在主位,已然卸下了晚宴时的社交状态,恢复了决策者的冷静与锐利。
李达康、沈墨,以及代表团中负责经济、规划、外联的几位核心成员围桌而坐,每人面前都摊开了笔记本和厚厚的资料。
窗外是异国宁静的庭院,偶尔传来远处教堂隐约的钟声,更衬得室内讨论的热烈。
“今晚,沈墨书同志以及的几位欧盟官员,提到的‘凝聚力基金’和‘区域创新智慧专业化战略’,很有启发性。”陆则川开门见山,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点,
“这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是一种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达康同志,京州在推动高新区与传统产业带联动方面,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打破行政区划的隐形壁垒?”
李达康眉头紧锁,思考着,语气干脆:
“思路是好思路,但我们的体制和欧盟不同,照搬肯定不行。”
“关键是如何把他们那种‘精准滴灌’和‘自下而上申报评估’的机制,转化成我们能够操作的具体政策。”
“我觉得,等我们回京州以后,可以选一两个试点区域,尝试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和技术共享平台,资金可以由市里统筹,但项目选择和评估,要更多听取市场和基层的意见。”
沈墨立刻接过话头,她眼神发亮,显然受到了启发:
“李书记说到点子上了。”
“今晚那位负责文化遗产的专员提到‘文化引领的城市再生’案例,比如将废弃的工业区改造为创意社区,不仅保留了历史肌理,还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在规划‘数字谷’边缘的老厂区改造时,完全可以引入这种理念,不是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功能置换和微改造,植入文化、艺术和科创元素,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
议题随后转向更务实的层面。
外联团队首先汇报了与几家核心欧盟机构对接的具体进展和障碍;经济专家则基于最新情报,务实地分析了欧盟两大法案对汉东相关产业的直接影响。
陆则川全程凝神倾听,不时插言提问,将务实的探讨不断推向深入。待各方意见充分陈述后,会议室静了下来。
他身体微微前倾,沉静而有力的目光环视一周,最终定调:
“今晚的讨论,是一次很好的‘校准’。我们校准了理念认知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校准了方法对接的接口。”
“一套好的发展体系,其核心优势往往不在于资金量级,而在于它能否成功构建起一套协同各方、赋能内生的长效机制。”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学习,重在领悟其神髓,进而实现精准的创造性转化。”
“要将‘协同理念’内化为我们的‘联动实践’,将‘精准滴灌’提炼为我们的‘施策智慧’,将‘文化再生’升华为我们城市更新的‘灵魂笔触’。”
“这考验的是我们的学习能力,最终体现的,将是我们的治理能力。”
“明天与欧盟和布鲁塞尔大区的会晤是重头戏,我们需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席,现在,我要求所有人放下材料,回去休息,养精蓄锐,这是任务。所有问题,明晚再议!”
……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隅,
沈墨书那间充满艺术气息的公寓露台上,则是另一番光景。
露台宽敞,摆放着舒适的户外沙发和毛毯,温暖的壁炉驱散了秋夜的寒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