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虚拟炼丹模拟器(1/2)
第五十三章:虚拟炼丹模拟器
“云端丹方数据库”(知网)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如同为科学派装上了一颗强大的“数据大脑”,极大地提升了知识整合与利用效率。然而,随之而来的权限盗用未遂事件,也赤裸裸地揭示了系统在安全层面的脆弱性,以及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对科学派核心情报的觊觎之心。姜逸紧急启动了基于脑波生物特征识别的“灵钥”身份认证子项目,力图筑牢知识宝库的防线。
与此同时,宗门内的紧张局势并未因几次成功的内部筛查而缓解,反而因玄骨上人一系的异常沉寂和外部祭坛异常波动的持续存在而愈发令人不安。资源供应链上的暗流涌动也从未停止,某些关键实验材料的获取依旧困难重重。科学派的发展,在高速前进的同时,也面临着成本高昂、容错率低的现实压力。尤其是对于初代科习弟子和新加入的成员而言,每一次真实的炼丹实验,都意味着宝贵的材料消耗和潜在的风险。如何能在不浪费资源、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地培养炼丹技能、验证新的丹方构想?
这个问题,在姜逸尝试推演一种改良版“筑基丹”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大规模冲突时,变得尤为突出。筑基丹炼制复杂,药材珍贵,失败代价巨大。即便有AI丹方推演系统提供理论优化方案,但实际炼丹过程中的变量成千上万,任何微小的操作失误或未预见的环境干扰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能否有一种方法,可以在真正开炉前,进行无数次“预演”,将失败留在虚拟之中?
一个在前世广泛应用于航空、医疗、军事等高风险领域的解决方案浮现在姜逸脑海——模拟器!打造一个高度逼真的“虚拟炼丹模拟器”,让炼丹师可以在一个完全由数据和灵能构建的虚拟环境中,进行无消耗、无风险的炼丹操作,并能即时获得反馈和数据分析!
这个构想,比全息投影教学更进了一步。全息投影是观看和理解,而虚拟模拟是亲手操作和体验!它将极大降低学习成本,加速技能掌握,并为高风险、高成本的丹方验证和优化提供前所未有的平台。
“系统,新项目立项:‘高沉浸式灵能虚拟炼丹模拟系统’,代号‘幻真炉’计划。目标:构建一个能够高度模拟真实炼丹环境(包括视觉、触觉、灵力反馈、药性变化等)、支持用户交互操作、并能进行实时数据记录与分析的虚拟现实平台。推演技术可行性及核心模块。”
【指令收到。项目‘幻真炉’启动。】
【技术原理分析:需实现沉浸感(Irsion)、交互性(Iion)、构想性(Iagation)三大要素。】
【核心模块推演:】
1.虚拟环境生成:基于“全息投影炼丹教学”技术升级,生成高保真三维丹炉、药材、火焰等视觉场景。需更高分辨率、更逼真光影效果。
2.灵力反馈系统:核心难点。需模拟炼丹过程中手部承受的灵压变化、温度感知、药材投入的触感、以及控火时灵力输出的反馈力。方案:1灵能力反馈手套(内置微灵压阵列和温控符阵);2全身灵力感应服(捕捉姿态与灵力流动)。
3.药性变化模拟引擎:系统核心。需基于“人工智能丹方推演”引擎和“云端丹方数据库”海量数据,建立高精度数学模型,实时计算虚拟丹炉内药材的灵化学变化、能量流动、成丹过程。需处理大量并行计算,延迟需极低。
4.用户交互接口:如何将用户动作(如投药、控火)转化为虚拟世界的指令。方案:动作捕捉灵纹+灵能手势识别。
5.数据分析与复盘:记录每一次操作和系统响应,提供详细数据报告和失败原因分析,支持过程回放和关键节点标注。
【关键挑战:1.高精度、低延迟的灵力触觉反馈技术。2.超大规模实时灵化学模拟的计算负荷。3.虚拟环境与真实感知的无缝衔接,避免“晕动症”。4.系统造价与普及性。】
【推荐路径:先研制单人、固定场景的桌面级或舱式原型机,攻克触觉反馈和实时模拟难题。】
路径明确,但技术集成度极高,尤其是“灵力触觉反馈”和“实时高精度模拟”是两大拦路虎。姜逸决定迎难而上,将“幻真炉”作为提升科学派整体实力的战略性项目来推进。
他首先集中力量攻关灵力触觉反馈系统。这是实现沉浸感的关键。他设计了一种“灵压触觉手套”。手套内衬遍布微小的“灵压囊”,这些灵压囊由特制的弹性灵胶制成,内部充满灵液,连接着微型的灵压泵和加热\/制冷单元。当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触摸”到高温丹炉时,对应的灵压囊会瞬间发热并产生轻微膨胀压力,模拟灼热感;当“投入”药材时,手套指尖的灵压囊会模拟出药材的重量和质感反馈;当进行控火操作,调节虚拟符阵输出时,手套会反馈出相应的灵力流阻力变化。
制造这些微型的、响应迅速的灵压泵和温控单元极其困难,对材料和符阵精度要求极高。姜逸再次动用了“纳米机器人清炉术”项目积累的微加工技术,并采用了“灵力电池”中的高能量密度微型储能单元。经过无数次失败,第一代笨重但功能基本实现的灵压反馈手套原型终于诞生。
接下来是药性变化模拟引擎的升级。这需要“人工智能丹方推演”系统具备前所未有的实时计算能力。姜逸将项目与“云端丹方数据库”深度耦合,调动了数据库中所有的丹药炼制记录、物性数据、失败案例,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的训练数据集。同时,他优化了AI算法的推理速度,采用了更简化的物理模型(在保证关键现象准确的前提下,忽略次要细节)和并行计算架构,将“灵算阵盘”集群的性能压榨到极限,终于勉强达到了可交互的模拟速度(延迟控制在0.1秒以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