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跨位面学术星际(1/2)
第二百四十六章跨位面学术星际
“铸魂”虚拟现实实训平台中出现的诡异“规则结构体”,如同一道无声的惊雷,在联盟最高技术层和安全委员会内部炸响。虽然事件被严格封锁,未引起社会恐慌,但林枫、苏晓等核心领袖心中的危机感已升至顶点。敌人——或者说那个难以名状的“存在”——展现出的渗透方式,已经超越了常规的网络攻击或军事威胁,触及到了信息、规则乃至认知的底层。被动防御和内部练兵,显然不足以应对这种维度不清、意图不明的挑战。
“我们不能只待在自家院子里练把式,等着别人打上门。”在一次绝密级的高级战略研讨会上,林枫打破了长时间的沉默,目光扫过苏晓、南宫烈等重臣,“对方能通过我们接触深空数据、进行高维推演的机会渗透进来,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对这片星海,尤其是对那些未知的规则和存在,了解得还远远不够!闭门造车,只会让我们变成井底之蛙,甚至可能在无知中触碰致命的禁忌。”
苏晓立刻领会了林枫的意图,她调出星图,指向那些被标记为“未知”、“高危”但同时又可能存在高等文明的遥远星域:“领袖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主动走出去?不再局限于贸易和外交,而是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与研究层面的星际交流?通过共享知识、碰撞思想,来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从而识别风险,甚至化险为夷?”
“正是!”林枫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星图上,“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解读那些深空异常信号、理解那些诡异的规则结构,效率太低,风险太高。我们需要盟友,需要更多来自不同角度、基于不同文明根基的智慧。我们要建立一个跨越位面壁垒的学术共享与合作网络,将联盟的‘科学修仙’理念,与宇宙中其他智慧种族的科技、知识体系连接起来!这不仅是学习,更是借力,是构建一个更广阔的认知安全网!”
一项代号为“星海学城”的宏大计划,被迅速提上日程。其目标,是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跨文明、跨位面、实时交互的超级学术共享与研究平台。这比单纯的贸易联盟或军事同盟更加深入,直指文明的核心——知识与思想。
基石:构建“跨位面学术灵网”。
联盟动用了最新的“超空间量子纠缠通讯阵列”和“规则自适应信号调制技术”,试图建立一条不受距离和常规空间阻隔、能够稳定传输海量复杂学术信息的“知识高速公路”。这条网络不再仅仅传输商业合同或舰队指令,而是专门用于交换论文、实验数据、理论模型乃至部分核心的规则感悟。其加密等级和稳定性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核心:设立“虚拟学术枢纽”——“星海学城”。
在“铸魂”平台的基础上,苏晓团队着手打造一个更加开放、专用于学术交流的虚拟世界。这个“星海学城”没有固定形态,其环境可以根据交流主题动态生成:可以是漂浮在星云中的辩论广场,可以是模拟黑洞视界边的理论实验室,也可以是还原远古战场的数据分析中心。不同文明的学者,可以以其种族形态(或选择的虚拟形象)在此会面、研讨、合作攻关。
规则:制定“学术交互公约”。
林枫亲自牵头,与玄玑真人等元老,以及最早建立信任的“晶簇族”、“流风族”等盟友,共同起草了一份《跨位面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公约》。公约核心原则包括:自愿共享、对等互利、用途限制(禁止用于恶意攻击)、来源标注、争议仲裁等。旨在建立一个基本的信任框架,确保交流能在有序和相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计划的推行,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
信任的建立艰难无比。向陌生文明开放部分学术前沿,无异于将软肋示人。联盟内部保守派强烈反对,担心核心技术泄露,养虎为患。盟友文明也心存疑虑,谈判桌上锱铢必较,对共享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设置了重重限制。最初的交流,仅限于一些基础的、非核心的宇宙学观测数据共享和通用语言翻译算法的合作开发。
技术与认知的鸿沟难以逾越。不同文明对能量、物质、信息的理解方式天差地别。一次关于“暗物质衰变对灵能场影响”的联合研讨会上,联盟科学家基于灵子理论的模型,让碳基的“晶簇族”学者如听天书;而“晶簇族”基于晶体共振的能量描述,也让联盟专家摸不着头脑。交流常常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
然而,林枫和苏晓展现出极大的战略耐心和远见。他们不惜投入重金,组织最顶尖的团队,充当“学术翻译官”和“理论桥梁”,耐心梳理不同体系间的对应关系。联盟主动共享了部分关于“规则结构体”的非核心观测数据(隐去了来源的敏感性),以“深空未知现象研究”的名义,向“星海学城”的初期成员发出合作研究邀请。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突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