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汉武皇后10(2/2)
此议正中窦太后下怀,太后虽崇尚黄老,亦知百家之重,更愿以此示好乃至笼络各家。更试图以太子妃为纽带,平衡百家。
诏令一下,传承着儒、道、法、阴阳等显学精髓的世族,几乎迫不及待,纷纷将族中博学聪慧的女子荐入宫中。
只因他们猛然意识到,影响帝国的途径,除了通过朝堂论战,上书献策直面皇帝之外,还有一条更为迂回,却也更为根本的道路——
塑造未来的国母,天子之母。
看看窦太后对黄老之学的推崇,哪怕瞎了眼,在长乐宫深处,依然能左右朝局。
那些传承百家的世族们,在漫长的沉寂与观望后,终于如梦初醒,发现了盲点。
于是,年仅十岁,却已地位稳固的太子妃,瞬间成为了各方势力眼中,重要的投资对象。
她不仅是当今太子的正妻,更可能是未来的皇后,皇太后。
若能让她在成长时期,接受并认同某家的学说,其回报便是无限长远。
一场围绕太子妃的教育,无声的百家争鸣,就此在宫廷的帷幕后悄然展开。
儒家本就重视教育,族中不乏学识渊博,仪态端庄的女子。
他们迅速精选出如齐诗韩氏,鲁诗申公后裔等名家女子,凭借其深厚的经学底蕴和优雅的谈吐,率先获得入宫讲学的资格。
她们力求在太子妃心中刻下“仁政”,“礼治”的烙印。
而如墨家,农家,这等开始没落的名家,则派出如唐姑果这般行事利落,精通实学的女子。
这类女子言谈不重文饰,与儒家思想截然不同,却更加生动有趣,想必也更加吸引年幼的太子妃。
她们的目的是,以节用,非攻,重视技艺的务实观点,熏陶太子妃,甚至未来的太孙。
法家这时候就非常尴尬,虽然他们自称是大汉真正的第一显学,如果不是窦太后坚持,黄老之学早就给他们让位子了。
但如今,解决后宫影响的办法出现了,可作为在女子教育上,稍显滞后的学派,根本没办法使力气。
虽感懊悔,却也立刻开始,着力培养族中聪慧的年轻女性。
他们深知太子妃年岁尚小,不急于一时。此时投入,待其长成皇后,才是这些新生力量发挥作用的时候。
同样,其他已经有女送入宫中的名家,也加大了家族女性的培养力度。
毕竟,所有学派都洞悉了一个关键:即便太子妃将来成为皇后,也是一位深居内宫的年轻妇人。
成年的男性学者,重臣,绝无可能频繁出入后宫进行教导。
届时,能常伴皇后左右,润物细无声影响她的,依然是这些博学多才的女性师友。
而且就算太子妃不行,未来的皇后不行。那还有下一代太子妃,下下一代皇后嘛,这些人手,总是能用上的。
对皇室的影响,他们有的是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