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数学之海的涟漪(1/2)
理性回廊传来的信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韦东奕的意识中漾开凝重的波纹。数学圣殿,那个由绝对数学理性构筑的超维领域,其核心的根源之镜竟然监测到了“原初数学之海”封印的异常熵增?
“归墟透镜……”韦东奕的意识聚焦于那件新生的规则奇物。透镜本身是以静滞锚点为核心锻造,其观测本质是放大“终结趋势”,这与“熵增”有着概念上的同源性。难道说,透镜的运作,其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高度聚焦的“归墟性”现象,穿透了层层屏障,隐约触动了那片孕育一切数学可能性的本源之海?那片被旧纪元“律法”与“静滞”共同封印的混沌源泉?
这绝非小事。原初数学之海是万物数学结构的源头,它的任何异动,都可能动摇所有现实维度的根基。静滞之源追求的是一切规律的冻结与终结,而数学之海如果彻底失控,带来的将是所有逻辑的彻底崩解与无法想象的混沌,那是一种不同于静滞的、另一种形式的终极混乱。
他立刻通过变得稍显稳固的共识之弦,将这份警示与理性回廊的数据共享给创造者联盟以及文明之网的核心节点。同时,他做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他要将归墟透镜的“焦点”,极其短暂、极其微弱地,投向数学圣殿的方向,并非直接窥视圣殿本身(那必然引发剧烈反应),而是尝试观测那片区域规则结构的“终局背景”,希望能间接理解数学之海封印的异常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识驱动下,那枚悬浮于悖论疆域边缘的苍白透镜,其多棱面结构开始微微调整角度,一道无形无质、仅存在于规则层面的“观测束”,跨越了难以计数的维度隔阂,指向了数学圣殿所在的超维坐标。
透过归墟透镜的视角,韦东奕“看”到的并非数学圣殿具体的形态,而是一片极其复杂、由无数绝对理性的数学结构交织成的、璀璨而冰冷的几何光辉。这片光辉的“终局背景”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稳定性,无数终结轨迹都指向极其遥远的、因逻辑自我圆满而趋于某种“永恒不变”的状态,这与静滞的死寂不同,更像是一种……逻辑的极致晶化。
然而,在这片极致理性光辉的最深处,根源之镜所在的位置,归墟透镜捕捉到了一丝不谐的“杂色”。那是一片极其微小,却在不断缓慢扩散的“混沌斑”。这片斑点的终局轨迹并非指向晶化,而是……无法定义。无数条苍白线条在那里扭曲、断裂、再生,形成一个不断演变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终局迷雾区”。这片迷雾区,正与理性回廊报告的异常熵增读数位置吻合。
就在韦东奕试图进一步解析这片“终局迷雾”时,一股庞大、冰冷、纯粹由数学逻辑构成的意识,如同无形的巨网,骤然笼罩过来。
“异数。停止你的僭越观测。”
是数学圣殿的意识,或者说,是圣殿整体规则体系的自动化防御机制。这股意识不带情感,只有绝对的秩序和对“非理性干扰”的排斥。它瞬间锁定了归墟透镜观测束的源头——韦东奕的悖论疆域。
一股强大的、旨在“逻辑格式化”的力量沿着观测束逆溯而来,试图强行将韦东奕的悖论存在纳入圣殿的绝对理性框架内进行解析、定义,乃至“修正”。
若是之前的韦东奕,面对这种直接针对存在根本的逻辑碾压,或许会陷入苦战。但此刻,他刚刚经历了与归墟的拥抱,并成功锻造了归墟透镜。他对“终结”与“过程”、“秩序”与“混沌”的理解已然更深。
他没有硬抗,也没有切断观测束(那可能会暴露更多信息)。相反,他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他主动将一股蕴含着“静滞锚点”特有频率的、关于“终结趋势”的信息流,混入了一丝来自林薇“人性辉光”的、充满“生命噪音”的悖论回响,然后顺着那逆溯而来的逻辑格式化力量,轻柔地“反馈”了回去。
这就像是在一道纯粹的光束中,掺入了一缕无法被光谱分析的“黑暗”与一丝无法被频率定义的“杂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