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捷报惊天下 邺宫起内(2/2)
袁尚眼中闪过狂喜,连忙跪地:“儿臣谢父亲!儿臣定当守住冀州,为父亲和二哥报仇!”
袁谭如遭雷击,猛地抬头,不敢置信地看着袁绍:“父亲!您怎么能……我是长子啊!”
袁绍瞪了他一眼,气若游丝:“谭儿……你性子急躁……非守成之主……听尚儿的……好好辅佐他……”
说完这句话,袁绍头一歪,彻底没了声息。
“父亲!”袁尚放声大哭,声音里却透着几分得偿所愿的快意。
袁谭站在原地,脸色惨白,拳头攥得咯咯作响。他看着袁尚手中的印绶,又看了看袁绍的尸体,一股怒火直冲头顶——他费尽心机拉拢人心,甚至不惜暗中联络曹操旧部,没想到父亲临死前,竟将位置传给了袁尚!
“好!好得很!”袁谭猛地冷笑一声,转身就走。
“大哥去哪?”袁尚假意挽留,眼中却满是挑衅。
袁谭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这邺城,谁爱待谁待!我去渤海,而且平原那里至少还有两万兵马,我调集过去,能凑三万兵马,在那里,能让我死得明白些!”
说完,他大步流星地走出帐外,再也没有回头。
袁尚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巴不得袁谭离开,少了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他才能安心执掌冀州。至于袁谭的三万兵马……等他稳住局面,有的是办法收拾。
袁谭离开邺城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冀州。
他没有回平原,而是直接带着本部两万兵马,奔赴渤海郡。渤海郡濒临渤海,土地肥沃,又有海盐之利,是冀州的富庶之地。袁谭抵达渤海后,立刻召集当地官吏,宣布自己将在此“练兵筹粮,以抗汉军”,实则是要割据一方,与袁尚分庭抗礼。
“主公,袁尚已在邺城继位,派审配镇守邺城,逢纪前往各地收拢兵马,看样子是想彻底掌控冀州。”谋士耿苞对袁谭说道,“我们不如联合青州的汉军,先灭了袁尚,再与汉军周旋?”
袁谭眉头紧锁,摇了摇头:“不可。刘进乃国贼,我若联合他,岂不是成了袁家的罪人?”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袁尚想当冀州牧,没那么容易!传令下去,封锁渤海与邺城的通道,断绝粮草运输!我倒要看看,他没有渤海的粮草,怎么抵挡汉军!至于我们自己?实在不行,退去辽东,依附公孙度,也是一个办法!”
“主公英明!”耿苞躬身应道。
而此时的邺城,袁尚正忙着巩固权力。他任命审配为尚书令,总领朝政;逢纪为军师,负责调度兵马;又提拔了一批心腹将领,镇守邺城周边郡县。看似稳住了局面,实则暗流涌动。
“主公,袁谭在渤海拥兵自重,断绝了粮草运输,各地郡县守将也人心惶惶,不少人暗中与袁谭联络。”审配忧心忡忡地说道,“更麻烦的是,汉军已从青州、兖州两路南下,前锋已抵达平原郡边境,恐怕不出半月,就会兵临城下。”
袁尚脸色铁青,狠狠一拍案几:“袁谭匹夫!竟敢断我粮草!等我击退汉军,定要亲手斩了他!”
逢纪叹了口气:“主公,眼下不是追究袁谭的时候。汉军势大,我军新败,兵力不足,若不尽快想办法,邺城危矣!”
“那你说怎么办?”袁尚烦躁地问道。
“唯有向辽东公孙度和荆州刘表求援。”逢纪说道,“公孙度与我军素有往来,刘表与刘进有仇,若能说动他们出兵相助,或许能解邺城之围。”
袁尚点了点头:“好!就依你之计,快派人去求援!另外,传令各地守将,死守城池,若有弃城而逃者,诛灭九族!”
“末将领命!”逢纪躬身应道,心中却毫无底气。他知道,公孙度和刘表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冀州的守将们,早已对袁家失去了信心,能否守住城池,实在难说。
消息传到昌乐,刘进正在与黄凤仙练武。听闻袁谭、袁尚内讧,他忍不住笑道:“袁绍刚死,这两个儿子就闹起了内讧,真是天助我也!”
身边的穆桂英道:“陛下,袁谭驻守渤海,袁尚困守邺城,两人互相掣肘,正是我军南下的良机。臣妾建议,分兵两路,一路攻邺城,一路取渤海,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
窦仙童附和道:“姐姐所言极是。另外,可派人联络袁谭,许以高官厚禄,诱其归顺。若袁谭降,则邺城孤立无援,不攻自破。”
刘进笑了一下,说道,“放心,李靖和秦琼已经行了,咱们就在这看好戏就行了!”
邺城的宫殿里,袁尚看着地图上不断逼近的汉军箭头,脸色惨白。他终于意识到,父亲传给他的,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一个濒临崩塌的烂摊子。
渤海的城楼上,袁谭望着南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也不知道渤海能否守住,但他知道,不论他是否与袁尚争斗,袁家都注定挺不过这一劫。其实,逃往辽东,可能是给袁家留下的最后一丝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