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江湾新春的跨区域生态协作升级与研学品牌辐射(1/2)
正月十五的清晨,青衣江湾的冰壳终于在春风里碎裂。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鞋底碾过路面残留的融雪水洼,溅起的水花混着远处元宵灯会的锣鼓声,将新春的热闹与初春的生机揉在一起,漫进鼻腔的是江水的湿润与柳芽的清香。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调试的“跨区域开江观测套装”——包含无线追踪摄像头、鱼类电子标记器、实时数据传输终端,还有一本《江湾跨区域开江渔汛观测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与周边三市水域的联动示意图,旁注“以开江为始,以协作升级,以品牌辐射”。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红灯笼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跨区域开江渔汛观测邀请函”,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开江协作纪念竿”——竿身是浅棕色的老竹材质,握把处缠着红金相间的绒布,刻着“江湾-三市开江共研”的字样,系着的彩绸带在风里飘得欢快。少年穿着件红色冲锋衣,裤脚沾了点泥点,显然是凌晨去江湾查看冰融情况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邀请函!今天咱们要做三件大事:联合周边三市开展开江鱼洄游跨区域追踪、举办江湾生态研学品牌联盟扩容仪式、组织校园生态社团成果省级展演,还要邀请省教育厅和生态厅的领导来揭牌,把江湾模式辐射到全省!”
陈守义接过邀请函,指尖拂过烫金的字迹,心里泛起暖意。邀请函正面是小满手绘的开江全景:冰面裂开细碎的纹路,清澈的江水从缝隙中渗出,带着电子标记的开江鲫在浅滩游动,岸边的柳枝冒出嫩绿的芽尖,远处标注着周边三市的观测点;背面的流程表详细标注着——上午八点“跨区域开江观测启动仪式”,九点“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十二点“品牌联盟扩容签约”,下午两点“校园成果省级展演”,每个环节都明确了负责人:老张统筹观测启动仪式,李师傅负责追踪实验的技术指导,王科长协调品牌签约,小满则牵头校园展演的筹备。“做得太周全了,”他把邀请函放进钓包,“今天的主场地在江湾的老浅滩,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蒸的‘开江福包’,说是吃了能沾开江的福气,还能给观测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观测套装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区域观测评分表’,从‘追踪精准度’‘数据同步率’‘协作流畅度’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市能获得‘江湾研学品牌示范市’称号,优先使用联盟的核心资源;校园展演还设置了‘最佳实践奖’,获奖社团能获得省级研学基金!一会儿启动仪式后,您带江湾本地观测组做电子标记,我跟三市的代表负责数据实时分析,咱们同步推进,保证协作升级出实效!”
两人踩着融雪往江湾走,新春的江湾满是鲜活气息。岸边的柳树抽出一寸长的嫩芽,垂在水面上,像姑娘们刚梳好的发丝;芦苇丛里泛着淡淡的新绿,枯叶下的芽尖顶着雪粒,风一吹,枯叶簌簌落下,与新芽交织成“沙沙”的声响,像是新旧生命的对话;江面上的碎冰顺着水流慢慢漂动,偶尔有开江鲫跳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碎冰上,瞬间融入江水,惊起水底的小鱼四散游动,引得白鹭低空掠过,翅膀扫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那正是开江后首批洄游的鱼群,也是今天跨区域追踪的核心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老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跨区域开江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六个观测点(江湾3个、三市各1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架着无线追踪摄像头和数据传输终端,旁边摆着鱼类电子标记器和追踪记录表,立着的牌子上写着“江湾-三市开江鱼洄游追踪点,精准记录,协作升级”;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品牌联盟签约区”,用红色绒布铺着长桌,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联盟章程和合作协议,旁边放着签名笔和透明展示柜,里面陈列着江湾全年的研学成果标本;小林和小周在布置“校园展演区”,搭着小型舞台,摆着展板和多媒体设备,展板上贴着校园社团的观测日记和生态模型照片,还立着块牌子:“校园生态成果省级展演,让保护的种子生根发芽”;甚至连省教育厅的张厅长和生态厅的刘厅长,也带着专家团队早早到场,手里拿着“江湾研学品牌省级推广方案”,正跟几位市代表讨论如何建立全省联动机制,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老张放下手里的追踪摄像头,迎上来接过高邀请函,“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观测套装了,昨天A市的吴老师还问电子标记器怎么操作,一会儿咱们先开技术培训会,再分组追踪,保证跨区域数据同步顺畅!”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红虫酒米窝料”的陶罐:“小满,试试这个,我加了晒干的槐花瓣,开江鱼就爱这口甜香。一会儿追踪实验,你带技术组操作数据终端,我带标记组给鱼做电子标记,咱们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跨区域观测评分表”,分给江湾和三市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观测区的秩序,提醒队员别惊扰鱼群;吴老师(A市),您经验丰富,牵头电子标记的操作;张厅长,这是江湾品牌联盟的章程草案,一会儿您给提提修改建议,让联盟标准更符合全省推广需求!”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张厅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跨区域开江观测、品牌联盟升级和校园展演结合得这么好,真是全省生态研学的‘核心推动者’!江湾的模式已经具备省级推广的条件,今天的活动就是要让这个模式在全省落地生根!”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60名观测队员(含20名校园社团代表)、周边三市的50名观测代表(每市约17名,含5名学校老师)和两厅领导团队陆续赶来。观测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开江共研小使者”徽章,有的调试摄像头,有的准备标记器,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代表们则围着观测区和签约区,好奇地查看设备和成果,偶尔互相讨论协作细节;老师们和校园代表们站在展演区,整理着展板和展示品,偶尔向专家请教改进建议,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观测队员发了追踪记录表和观测套装,给每位代表发了联盟章程和会议手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追踪开江鱼的跨区域洄游路线,找出不同水域的生态关联;还要扩容研学品牌联盟,制定全省统一的标准;最后展示校园成果,让生态教育在全省校园开花结果。”
上午八点整,江湾新春跨区域生态协作升级与研学品牌辐射活动正式开始,四个核心环节依次推进。
第一环节:跨区域开江观测技术培训会(李师傅+技术团队)
李师傅拿着鱼类电子标记器,站在观测区的临时讲台上:“各位观测队员、各位代表,今天的开江鱼洄游跨区域追踪,核心技术是电子标记和无线追踪。先看电子标记器——这是直径5毫米的微型设备,能记录鱼的游动轨迹和水温数据,续航30天,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到终端;再看追踪摄像头,要固定在水下1.5米处,对准洄游通道,每3分钟拍一段视频,与标记器数据比对,确保追踪精准。”
李师傅现场演示电子标记操作:他从提前准备的暂养箱里捞出一条开江鲫,用湿毛巾轻轻包裹住鱼身(避免伤害鱼鳞),然后用专用注射器将电子标记器轻轻植入鱼的腹腔(避开内脏),再用消毒棉擦拭伤口,最后轻轻放回水里:“大家注意,标记时动作要轻,时间别超过40秒,避免鱼缺氧;标记后要记录鱼的种类、大小和标记编号,方便后续追踪。”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李师傅,标记器会不会影响鱼的游动啊?”“要是信号中断,怎么找回标记鱼呢?”李师傅都耐心解答:“标记器重量只有0.5克,不会影响鱼的游动;我们在每个观测点都设置了信号接收站,就算个别点中断,其他点也能接力接收,保证追踪不中断。”
A市的吴老师看完演示,感慨地说:“江湾的观测技术既专业又人性化,考虑到了鱼的安全,也保证了数据精准,这种‘生态优先’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环节:跨区域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分六组开展,江湾3组+三市各1组)
上午九点,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正式开始,六个小组同步推进,覆盖江湾与三市的主要洄游通道。
组1:江湾核心通道追踪组(小满+15名队员,含5名三市代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