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与亚马孙雨林边缘区修复(2/2)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1500亿美元的亚洲与南美洲生态永续深化专项资金,中国、老挝、泰国、巴西、秘鲁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800亿美元援助,总共2300亿美元,能满足永续深化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25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流域生态学家、雨林生态学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亚洲和南美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湄公河六国政府和亚马孙雨林周边国家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湄公河六国同意改造现有大坝,建设生态鱼道;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国承诺加强非法砍伐打击和火灾防控;高棉族等原住民和印第安部落居民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深化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15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50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深化团队——中国派了500名流域生态学家和雨林工程师,巴西派了350名环境专家,泰国派了300名农业专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亚洲和南美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亚洲与南美洲生态永续深化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湄公河流域和亚马孙雨林边缘,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湄公河流域与亚马孙雨林的生态资料、原住民和部落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水生植物种子和雨林树种幼苗,一定能为永续深化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深化团队,登上了前往老挝的飞机。经过50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老挝琅勃拉邦,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洞里萨湖周边区域,见到了生态学家桑坤和高棉族长老占塔。桑坤带着他们参观了洞里萨湖的干涸区域和鱼类死亡现场,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高棉族的部落会议室里,陈守义向桑坤和占塔介绍了流域生态调度和生态渔业方案,当提到要结合高棉族的传统技术建设生态鱼道时,占塔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保护我们的河流和湖泊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让洞里萨湖重新有水,让湄公河巨型鲶鱼重新回到这里,让我们的传统捕鱼节重新举行了!”
随后,团队在洞里萨湖周边区域建设生态鱼道和跨流域调水站。团队成员与高棉族村民一起,按照传统方法用竹子和木头搭建生态鱼道,同时采用现代生态材料加固鱼道,确保鱼类能顺利洄游;在调水站安装智能调度系统,将湄公河支流的水引入洞里萨湖,补充湖水水量。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智能调度系统:“这个系统能根据洞里萨湖的水位变化,自动调整调水量,确保湖水水位稳定;同时,我们要定期监测鱼类洄游情况,根据鱼类活动调整鱼道的设计,确保鱼类能顺利通过。”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占塔看着正在建设的生态鱼道,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鱼道就能发挥作用,湄公河巨型鲶鱼会重新回到洞里萨湖,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在河边举行捕鱼节,孩子们也能学习我们的传统捕鱼技术了。”
在生态渔业现场,团队成员向渔民们传授传统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在洞里萨湖种植水葫芦和浮萍,同时投放湄公河巨型鲶鱼鱼苗,恢复湖内鱼类数量。陈守义向渔民们介绍生态渔业模式:“我们要控制捕鱼强度,采用可持续的捕鱼方式,让鱼类有足够的时间繁殖;同时,种植这些水生植物,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为鱼类提供食物,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渔民莫利看着投放的鱼苗,激动地说:“有了这些鱼苗和生态鱼道,我们的渔业一定能恢复生机,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的巴西马瑙斯周边区域。他们首先在马瑙斯周边建设雨林修复站和火灾预警站。雨林修复站配备了雨林补种机械和植被监测设备,团队成员与印第安卡雅波部落居民一起,选择性砍伐枯萎的树木,补种巴西坚果树和橡胶树;火灾预警站安装了卫星监测设备和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火灾隐患,一旦发现火情,立即发出警报。团队成员向巴西生态学家卡洛斯介绍技术方案:“这些雨林修复站每年能补种本土树种5000万棵,恢复雨林面积4000平方公里;火灾预警站能在火灾发生前2小时发出预警,为灭火争取时间,每年减少火灾损失80%。”卡洛斯看着正在建设的雨林修复站,兴奋地说:“有了这些工程,亚马孙雨林边缘的碎片化问题会得到缓解,美洲豹和金刚鹦鹉也能重新回到这里生活了!”
在生态旅游推广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帮助印第安卡雅波部落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开设雨林探险路线和部落文化体验项目。团队成员向部落居民传授生态旅游管理技术:“我们要在保护雨林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让游客了解雨林生态和部落文化;同时,旅游收入会用于雨林修复和部落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同。”卡雅波部落首领塔比托主动参与建设,他擦着汗说:“以前我们只能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有了生态旅游,我们既能保护雨林,又能增加收入,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心了!”
在湄公河流域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区域,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部分国家在水资源分配上存在分歧,下游越南认为上游老挝、泰国的大坝截留了过多水资源,影响了下游的农业生产。陈守义召集湄公河六国政府代表开会讨论,高棉族长老占塔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协同调度”的建议:“我们可以建立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协同调度中心,根据各国的用水需求和季节变化,统一调度水资源;同时,上游国家在建设大坝时,要预留生态水量,保障下游的灌溉和生态用水。”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专家制定了《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协同调度方案》,成立了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协同调度中心,负责统一调度流域水资源。经过六个月的协调,六国达成共识,上游国家每年预留生态水量150亿立方米,下游的灌溉用水得到保障,越南的水稻产量增加了25%。越南农业部长阮明哲笑着说:“水资源协同调度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水问题,还改善了流域生态,真是一举两得!”
在亚马孙雨林边缘的秘鲁伊基托斯东部区域,团队面临着非法砍伐屡禁不止的问题。小满召集秘鲁政府代表、印第安亚诺玛米部落居民和环保组织开会讨论,亚诺玛米部落首领塔比托提出了“社区巡逻+法律严惩”的建议:“我们可以组织部落居民成立雨林巡逻队,定期在雨林中巡逻,发现非法砍伐行为及时上报;同时,政府要加大对非法砍伐者的法律惩处力度,提高非法砍伐的成本。”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巡逻队配备了卫星定位设备和通讯工具,确保他们能及时与政府和环保组织沟通;同时,秘鲁政府出台了《亚马孙雨林保护法》,对非法砍伐者处以高额罚款,并追究刑事责任。经过四个月的整治,非法砍伐行为减少了90%,雨林中的金刚鹦鹉繁殖率提高了20%。塔比托兴奋地说:“现在非法砍伐者不敢来了,金刚鹦鹉的巢穴也越来越多,我们的雨林终于安全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与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的生态永续深化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80座生态鱼道保障了鱼类洄游,50个跨流域调水站每年提供灌溉用水200亿立方米,水体水质达标率从45%提高到75%,湄公河巨型鲶鱼的数量增加到3万条;“生态渔业+节水农业”模式推广后,渔民和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90%,节水农业示范区每年增加粮食产量300万吨。在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150个雨林修复站每年补种本土树种2亿棵,100个火灾预警站减少火灾发生次数70%,雨林植被覆盖率从25%提高到55%;“雨林修复+生态旅游”工程实施后,印第安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8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美洲豹的数量增加到2.5万只,金刚鹦鹉的数量增加到5万只。
2060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老挝琅勃拉邦召开了亚洲与南美洲生态永续深化期中期总结会。来自湄公河六国政府和亚马孙雨林周边国家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部落居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深化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老挝环境部长看着湄公河流域生态调度和亚马孙雨林修复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深化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深化。”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湄公河流域的高棉族部落,看到占塔的部落里,生态鱼道中鱼儿欢快地洄游,洞里萨湖的水位恢复正常,渔民们正在湖中捕鱼,收获满满;高棉族的传统捕鱼节重新举行,孩子们在节日上学习传统捕鱼技术,脸上洋溢着笑容。占塔笑着说:“今年我们的鱼类捕获量达50万吨,生态旅游收入达400万美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捕鱼技术学校,让孩子们传承我们的文化;洞里萨湖的水很清澈,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喝湖里的水,种出优质的水稻了。”
在亚马孙雨林边缘的巴西马瑙斯周边区域,小满和卡洛斯一起监测雨林植被,看到雨林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0%,补种的巴西坚果树长势喜人,美洲豹在林间穿梭,金刚鹦鹉在枝头鸣叫,场面生机勃勃;印第安卡雅波部落居民的生态旅游收入达3000万美元,他们在雨林中建设了文化博物馆,向游客展示部落的传统生活方式。卡洛斯兴奋地说:“现在亚马孙雨林边缘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我们的生态旅游收入达5亿美元,部落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美洲豹和金刚鹦鹉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
2061年6月,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与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生态修复“系统深化”阶段顺利完成。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水体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率达95%,湄公河巨型鲶鱼的数量恢复到4.2万条,鲤鱼的数量恢复到25万条;下游的水稻产量从1300万吨升至1800万吨,渔民和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500美元升至1800美元,贫困率从85%降至40%;180家鱼类加工厂和农业企业重新开业,30万名工人重新就业。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雨林碎片化面积减少60%,雨林植被覆盖率提高到75%,美洲豹的数量恢复到1.2万只,金刚鹦鹉的数量恢复到7万只,树懒的数量恢复到8万只;印第安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400美元升至1600美元,贫困率从90%降至45%;120家生态旅游企业和雨林保护机构重新开业,25万名员工重新就业。
2061年12月底,“长效深化”阶段圆满完成。湄公河流域建设的400个流域永续深化监测站和亚马孙雨林边缘建设的350个雨林永续深化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6万名“生态永续深化守护者”上岗,其中3万名是高棉族等原住民和印第安部落居民,他们定期监测流域生态和雨林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亚洲与南美洲生态永续深化基金”累计投入360亿美元,帮助400万渔民、农民和部落居民转产、250万原住民和部落居民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61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与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的生态永续深化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完善的韧性防护网,进入“永续深化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树立了“亚洲与南美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深化期,是构建生态系统韧性防护网、实现生态成果长期稳定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亚洲的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和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是地球上极具生态战略意义的区域,它们的永续深化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深化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成为韧性防护的典范,让湄公河的水流更通畅、亚马孙雨林的植被更茂密,让亚洲和南美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湄公河流域的河水清澈通畅,湄公河巨型鲶鱼在水中欢快游动,高棉族村民在河边举行传统捕鱼节,农民们在稻田里丰收;看到了亚马孙雨林的植被茂密繁盛,美洲豹在林间穿梭,金刚鹦鹉在枝头鸣叫,印第安部落居民在雨林中开展生态旅游,孩子们在雨林中奔跑嬉戏。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