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舆论(1/2)
初春的上海,晨雾弥漫,空气中还带着料峭的寒意,但某些角落里,已有嫩绿悄然挣破冻土,预示着凛冬终将过去。
这日清晨,报童们比往日更加卖力地奔跑吆喝,他们的叫卖声穿透薄雾,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急切。
“号外!号外!《沪上新闻报》重磅消息!码头爆炸真凶落网!揭露惊天阴谋!”
“看报看报!《申闻日报》独家内幕!儒商面具下的卖国交易!疑云重重!”
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如同两股对撞的激流,瞬间席卷了清晨的街道。
行人们纷纷驻足,被这互相矛盾的重磅消息吸引,争相购买报纸,然后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震惊、疑惑和某种被点燃的激愤。
《沪上新闻报》的头版果然如秦霜所获情报那般,用极其醒目的标题刊登了所谓“真凶”落网的消息,配着一张模糊不清的嫌犯照片和一篇措辞激烈、极力将矛头引向“破坏分子”和“乱党”的社论,字里行间充斥着周复明那一贯的、道貌岸然的控诉和煽动。
然而,就在这份报纸刚刚引发议论之时,《申闻日报》如同一位冷静的刺客,精准地掷出了它的匕首!
它的头版标题同样惊人,却角度刁钻:“码头火拼背后:特殊货物疑云与某儒商的东京密账”!
文章没有直接点名,却用极其娴熟的笔法,引述“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码头工人”、“海关内部人士”以及“国际金融界消息灵通人士”的爆料,详细描述了那晚被争夺的货物容器之奇特、守卫之森严,隐隐指向其非军火鸦片的特殊性质;
更狠的是,文章巧妙地点出了某位以悲天悯人着称的沪上儒商,其名下空壳公司与日方神秘资金往来的几笔“巧合”的账目,时间点恰好与码头某些“特殊物流”的周期吻合!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没有一句直接指控周复明,却每一个字都像淬了毒的针,精准地扎向他的命门!
这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瞬间在上海滩炸开了锅!
“我就说没那么简单!什么乱党,肯定是分赃不均!”
“我的天,特殊货物?不会是……报纸上以前说的那种毒气吧?”
“周先生?怎么可能?他可是大善人啊!”
“知人知面不知心!看看这账目时间,也太巧了!”
“《申闻日报》胆子也太大了!不过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舆论的风向,在郑悦如和她同行们默契的推动下,开始悄然逆转。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疯狂滋生。
安全屋内,一台简陋的收音机正在播放着早间新闻。
播音员的语气依旧官方,但插播的几条街头采访,却清晰地反映了民众的疑惑和《申闻日报》那篇文章引发的巨大波澜。
沐兮、江予哲、秦霜、苏瑶和刚刚冒险归来、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红晕的郑悦如围坐在旁,静静地听着。
“成功了……”
郑悦如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畅快的笑容,“你们没看到周复明那些报馆的人的脸色,跟吃了苍蝇一样!现在全上海的报馆都在追这条线,够他们喝一壶的!”
“这只是第一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