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惊鸿照影落絮无声 > 第223章 风起青萍之末

第223章 风起青萍之末(1/2)

目录

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

沈惊鸿靠坐在冰冷的墙角,眼眸微阖,看似在闭目养神,实则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反复推演着柳如烟传递出的信息所带来的可能性与风险。

“影武者,赵也。”——赵德明,这个平日里看似忠厚、实则精于算计的副区长,竟然是山口一郎安插在内部分量如此之重的一颗棋子!难怪“利剑行动”会败得如此彻底,所有关键节点似乎都被对方提前预知。

“资金往来,汇丰至瑞士,户名:ZHAOMING。”——这是赵德明无法抵赖的铁证之一。只要能够拿到具体的账户流水,就能坐实他收受日方巨额贿赂、叛国投敌的罪行。这笔钱,沾满了“利剑行动”中牺牲弟兄的鲜血!

“证据在柳处,需契机。”——柳如烟手中掌握着更直接的证据,或许是赵德明与“樱”机关联络的原始记录,或许是其他能够一锤定音的物证。但她身处机要室,是赵德明重点监控的区域之一,贸然行动不仅会暴露她自己,也可能导致证据被销毁。这个“契机”至关重要,必须是一个能让她安全转移证据,或者自己能接触到证据的绝佳机会。

“坚持,外援已动。”——这五个字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薇……一定是她在外面不顾自身安危,发动了所有的力量。她总是这样,看似柔弱,体内却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和勇气。他必须坚持下去,绝不能辜负她的努力,更不能让赵德明的奸计得逞。

如何创造“契机”?

沈惊鸿的目光缓缓扫过这间囚室。坚固的铁门,高墙上小小的铁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硬闯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突破口,或许就在审讯本身。

赵德明现在一定很焦急。重庆传来的舆论风声,柳如烟可能的暗中动作,都会让他如坐针毡。他必然会加紧对自己的审讯,试图尽快拿到“认罪书”,造成既定事实,堵住悠悠众口。

而这,正是可以利用的机会。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沈惊鸿心中逐渐成型。他需要示弱,需要让赵德明觉得自己已经濒临崩溃,即将屈服。只有在赵德明认为胜券在握、警惕性降到最低的时候,才是“契机”出现的最佳时刻。

他需要演一场戏,一场逼真到连自己都要相信的戏。

重庆,林薇住所。

《大公报》那篇看似隐晦实则锋芒毕露的评论文章,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正迅速扩散。文化界、新闻界一些嗅觉敏锐的人士开始私下讨论,各种关于“上海某高层被日方收买、构陷抗日功臣”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版本越来越多,细节也越来越具体。

林薇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几张不同派系的报纸。除了《大公报》的后续跟进,另外两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也开始刊登呼吁“司法公正”、“警惕内部蛀虫”的社论,虽然依旧没有点明,但矛头所指,已相当清晰。

舆论的发酵速度比她预想的要快。这背后,显然有顾言笙和他那些新闻界、文化界朋友推波助澜的功劳。

然而,压力也随之而来。

老金再次秘密前来,脸色比上次更加凝重:“林小姐,我们收到风声,上面有人对近期报纸上的言论非常不满,认为这是扰乱后方、破坏团结。已经下令严查文章来源,并要求各报社加强内容审查,不得再刊登类似未经证实的消息。”

林薇的心微微一沉。果然,赵德明在重庆的势力开始反扑了。

“另外,”老金压低声音,“我们安排在调查统计局内部的关系透露,赵德明已经连续发来数封密电,措辞激烈,指控您……勾结左翼分子,散布谣言,污蔑党国忠良,企图营救其‘叛徒’未婚夫,行为可疑,建议对您实施……监控甚至逮捕。”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赵德明这是要将她也拖下水,彻底清除。

“监控?”林薇冷笑一声,“他们现在有证据逮捕我吗?”

“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但若是他们铁了心要构陷,总能找到借口。”老金担忧地说,“林小姐,您最近最好不要外出,这里恐怕也不再安全了。是否需要转移?”

林薇摇了摇头,眼神坚定:“现在不能转移。我一动,反而显得心虚,可能还会连累帮助我们的朋友。他们既然想监控,就让他们监控好了。我倒要看看,在这陪都重庆,他们敢不敢光天化日之下,对一个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嫌疑犯’动手!”

她顿了顿,问道:“瑞士银行那边有进展吗?”

“香港的朋友正在加紧运作,但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极其严格,需要时间和特殊渠道,急不得。”老金答道,“不过,顾先生那边传来一个好消息,他们在上海的人,似乎捕捉到了一些关于赵德明白手套的线索,正在顺藤摸瓜。”

“太好了!”林薇精神一振,“告诉顾先生,一切小心,安全第一。证据固然重要,但同志们的生命更宝贵。”

“明白。”

老金离开后,林薇走到窗边,掀开窗帘一角,敏锐地注意到街角多了两个看似无所事事、但目光不时扫向这边小楼的黑衣男子。

监视果然已经开始了。

她放下窗帘,脸上并无惧色,反而露出一丝决然。赵德明越是疯狂反扑,越是证明他心虚害怕,证明他们的方向打对了!

她回到书桌前,摊开信纸,开始给几位在学术界、文化界德高望重、且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前辈写信。这些前辈大多具有爱国情怀,为人正直。她在信中不再隐晦,而是以沈惊鸿未婚妻的身份,痛陈沈惊鸿在上海抗日锄奸的功绩,以及如今被内部奸佞构陷的冤屈,附上她那份逻辑严密的分析报告(隐去了关键证据来源),恳请他们秉持公义,关注此事,阻止忠良含冤,助抗战大业清淤除障。

这是一步险棋,近乎于公开呼吁。但她已经没有退路。她要借助这些社会贤达的影响力,形成一股赵德明难以压制的民意浪潮。

写完信,她仔细封好,叫来翠儿(跟随她从上海来到重庆的丫鬟),低声嘱咐她如何避开监视,将这些信分别送到几位先生的府上。

翠儿虽然害怕,但看到小姐坚定的眼神,也鼓起勇气,用力点了点头。

上海,76号。

果然不出沈惊鸿所料,仅仅平静了一天,审讯再次升级。

这次他被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刑讯室。各种叫不出名字、闪着幽冷金属光泽的刑具挂在墙上,空气里的血腥味和腐败气息浓烈得几乎令人作呕。赵德明亲自坐镇,旁边站着几个膀大腰圆、面目狰狞的行刑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