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各方震动,嘲笑变沉默(2/2)
但他说完后,殿内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沉默。以往会附和他的几位言官,此刻都眼观鼻,鼻观心,仿佛突然对脚下的金砖产生了浓厚兴趣。
兵部尚书轻轻咳了一声,出列道:“陛下,据东南八百里加急军报,萧国公麾下新军,于白沙湾成功伏击一股倭寇,毙敌二十余,我军……零伤亡。此外,萧国公招揽沿海贤才,整顿军备,颇见成效。”
虽然兵部尚书没有直接反驳老御史,但这番话无疑是一记无声的耳光。
老御史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呐呐不能言。
散朝后,几位官员走在宫道上。
“没想到,这萧战还真有两把刷子。零伤亡……这战绩,放在东南,可是头一遭!”
“功是功,过是过!其人性情乖张,不尊礼法,终究非国家之福!”仍有顽固派坚持,但声音明显小了许多,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且看吧,若真能平定倭患,些许‘小节’,倒也不必过于苛责了……”风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转变。
消息传到东南各地官府,引起的震动更为直接和剧烈。那些原本对萧战阳奉阴违、甚至暗中与倭寇、海商有勾结的官员,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泉州府衙,知府对着师爷咆哮:“快!把之前克扣的、拖延的粮饷,立刻给我补上!双倍……不,三倍!立刻派人押送台州!再备上厚礼,就说是……犒劳王师!”
师爷小心翼翼:“大人,那……之前咱们和那边(倭寇)的……”
“闭嘴!”知府脸色煞白,“你想死别拉着我!以后谁敢再提,老子先办了他!现在立刻去写请罪折子,不,是表功折子!就说我等在萧国公英明领导下,如何如何支持抗倭……”
类似的场景在各地上演。送往台州大营的劳军物资、请功文书、推荐人才的信件络绎不绝,态度谦卑得如同面对祖宗。一些机灵的,开始四处搜罗奇珍异宝、能工巧匠,试图走“上层路线”。
“听说国公爷喜欢新奇玩意儿?快把我那尊珊瑚树送去!”
“国公爷重视人才?把我那不成器的侄子送去,让他从马夫干起也行啊!”
市井之间,关于萧战的传说愈发神乎其神。
茶馆里,说书先生醒木一拍,唾沫横飞:“话说那萧国公,乃是武曲星与文曲星同时下凡!站在点将台上,都不用说话,王霸之气一震!嘿!您猜怎么着?那浪里蛟纳头便拜,鲁班后人甘心驱使,武林世家争相投效!为何?就因为国公爷有一双识人的慧眼,更有一颗抗倭的真心!”
“再说那白沙湾一战,国公爷运筹帷幄,早已算定倭寇必经之路!新军将士手持神兵(燧发枪),只听号令一下,砰砰砰!那倭寇就如同砍瓜切菜,哭爹喊娘!为何能零伤亡?只因国公爷爱兵如子,装备精良,战术高超!”
百姓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已经看到了倭寇被彻底扫清,重现海晏河清的那一天。萧战在民间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外界的赞誉、诋毁、恐慌和投机,如同台风吹过海面,虽然汹涌,却暂时未能影响到台州大营内部如火如荼的备战气氛。然而,一股来自暗处、混合着政治阴谋与倭寇残忍的潜流,已经悄然涌动,向着台州,向着萧战,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