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特种兵重生古代,开局五个拖油瓶 > 第380章 文治武功,双管齐下

第380章 文治武功,双管齐下(1/2)

目录

打掉了黑虎帮这颗盘踞多年的毒瘤,肃清了坊内的恶势力,永乐坊仿佛卸下了沉重的枷锁,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契机。萧战和李承弘这对师徒,一个善用雷霆手段破旧立新,一个精于怀柔安抚凝聚人心,此刻更是配合默契,双管齐下,开始从文化教育和民生经济两方面着手,力图将这座曾经的“天坑”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有活力的模范坊市。

四丫萧文瑜是个细心的姑娘,她很快发现,坊内那家“墨香斋”书铺,门庭冷落,屋瓦残破,里面除了些蒙童读物和粗劣的话本,几乎找不到几本像样的书籍。更令人忧心的是,坊内许多贫寒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

她找到李承弘,语气轻柔却坚定:“六殿下,永乐坊欲要长治久安,焕发新生,仅靠严刑峻法、清扫街道是不够的。需得开启民智,凝聚人心。坊内原有‘文昌阁’旧址,如今荒废,何不将其重修?不仅可作为藏书楼,汇聚文气,更可开设蒙学,延请塾师,供坊内贫寒子弟免费或低价就读,此为百年树人之计。”

李承弘闻言,眼睛一亮,深以为然:“文瑜妹妹此言大善!开启民智,方能断绝愚昧滋生之土壤!”他立刻从罚没黑虎帮的款项中划拨出一部分,又亲自出面,动员了几家因坊市环境改善而生意兴隆的富裕商户捐资襄助。

萧文瑜不仅提出了构想,更亲自参与了文昌阁的设计。她借鉴了沙棘堡学堂的经验,将文昌阁规划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宽敞的阅览区和蒙学堂,上层则为藏书室和可供文人雅集的小型讲坛。她还亲自整理书目,写信给京中交好的书香门第,请求捐赠闲置书籍。

数月之后,重修一新的文昌阁飞檐斗拱,气象庄严。开业那天,萧文瑜更是策划举办了首届“永乐诗会”,不仅邀请了坊内稍有文名的书生,还通过林清源等人的关系,请来了一些城中文人墨客乃至国子监的学子。诗会以“永乐新貌”、“坊市烟火”为题,才子们挥毫泼墨,吟诗作对,佳作频出。

“昔日污浊地,今朝文墨香。扫尽阴霾后,永乐焕华章!”一位国子监学子的诗句引来满堂喝彩。

一时间,永乐坊文风蔚然,名声大噪,连许多外坊的读书人都慕名而来,只为在这焕然一新的文昌阁中读一本书,感受这难得的文气。看着那些穿着打补丁衣服、却眼睛亮晶晶地坐在蒙学堂里跟着先生念“天地玄黄”的孩子们,李承弘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时值春夏之交,天气多变,正是时疫易发的季节。三娃萧远航背着药箱,走在坊间,眉头微蹙。他找到师傅林清源商议:“师傅,坊内百姓大多清贫,小病拖,大病扛,一旦疫病流行,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可否组织坊内医馆,定期设点义诊,普及些防疫常识?”

林清源欣慰地看着这个仁心宅厚的徒弟,立刻表示支持。于是,由林清源牵头,萧远航具体负责,联合坊内“仁济堂”、“保和堂”等几家医馆的坐堂大夫和药童,一支特殊的“永乐坊民医疗队”成立了。

他们每逢初一、十五,便在坊内开阔处搭起凉棚,免费为坊民诊脉、施针、发放一些常见的廉价草药和特制的防疫药包(主要是苍术、艾叶等)。萧远航还编写了朗朗上口的《防疫三字经》,让五宝手下的“童子军”们到处传唱:“勤洗手,多通风,喝开水,吃熟食,遇发热,早求医……”

有一次,坊西头一户靠打铁为生的张铁匠家,独子半夜突发绞肠痧(急性阑尾炎?),痛得满地打滚,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请不起郎中。绝望之际,邻居想起了医疗队,连夜跑来求助。萧远航闻讯,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和林清源冒着夜雨赶去。

情况危急,林清源果断决定施以金针渡穴,稳住病情,再由萧远航辅以汤药疏导。师徒二人忙活了整整一夜,硬是将那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张铁匠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噗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不止,泪流满面。

此事迅速在坊内传开,百姓们纷纷感慨:“以前官老爷谁管我们死活?现在连皇子殿下和国公爷身边的小神医都来给咱们穷苦人免费看病了!这才是真正的父母官啊!”百姓对官府的信任度,以及对李承弘、萧战的拥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连林清源都拍着萧远航的肩膀感慨:“远航不仅天赋过人,更难得这颗仁心。他日成就,必在为师之上。”

环境好了,治安稳了,许多小商户的心思也活络起来,想扩大经营,或者把原来偷偷摸摸的营生转向正规。但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没钱!启动资金从哪儿来?以前只能借高利贷,那简直是饮鸩止渴。

萧战摸着下巴,想起了以前在系统里瞥见过的什么“普惠金融”、“小额信贷”的概念。他脑子一转,又一个“歪主意”诞生了。

他把几家在京城信誉还不错的大钱庄东家请到临时衙署,开门见山:“各位,老子……本官想在永乐坊搞个‘发展基金’,专门借钱给那些想做正经生意、又缺本钱的小商户。利息要低,比你们正常放贷低至少三成!”

钱庄东家们面面相觑,一个胖东家为难地说:“国公爷,不是小的们不肯,这……利息太低,风险又大,万一收不回来……”

“怕风险?”萧战眼睛一瞪,“老子用镇国公府的信誉给你们背书!亏了算我的!赚了你们跟着喝汤!这叫官府引导,市场运作,懂不懂?再说了,”他换上一副贼兮兮的表情,“你们想想,这帮小商户要是都做大了,以后存款、汇兑是不是还得找你们钱庄?这叫放长线钓大鱼!眼光要放长远!”

在他的“威逼利诱”下,“永乐坊商户发展基金”总算建立起来。由官府(李承弘)信誉担保,几家钱庄联合出资,向符合条件(有手艺、有铺面、信用记录良好)的商户提供低息“小额贷款”。

告示贴出,商户们将信将疑:“官府借钱给我们?还这么低利息?天下哪有这种好事?别是有什么陷阱吧?”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卖豆花的王老汉,他想盘下隔壁空置的小铺面,多卖些种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没想到三天后,真拿到了十两银子的贷款!王老汉激动得老泪纵横,新铺子开张后,生意果然越做越红火,按现在这个来钱进度,没几个月就能还清贷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王老汉的成功,其他观望的商户立刻蜂拥而至。“萧管事和小李公子真是活菩萨啊!”“这下咱们小老百姓也有盼头了!”申请“小额贷”的商户排起了长队,坊内的商业活力被彻底激发。

看着坊内日益繁荣但也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比如同行恶性竞争、卫生责任区划分、夜间巡逻等,李承弘在萧战的点拨下,意识到单靠官府管理,力量终究有限,必须让商户们自己动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