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月面寻迹(1/2)
在月球临时基地休整了一晚,队员们彻底恢复了精力。经过检查,登月舱的轻微损伤已修复,探测设备也全部调试完毕,按照计划,今天将前往此次探索的第一个目标——阿里斯塔克斯环形山,也就是之前发现异常武脉岩石的区域。
“所有设备检查完毕,武脉能量模块正常,导航系统校准完成,可以出发!”宇航员小李绕着月球车检查了一圈,通过通讯器汇报。
眼前的“低重力武脉月球车”是轩峰公司专门为此次任务研发的,车身通体银白,比传统月球车轻便不少,车身两侧装有武脉能量喷射口,能通过注入武脉能量提升速度,最高时速可达月球车常规速度的两倍。“大家依次上车,武脉者坐在两侧,负责途中的能量探测和应急防护,科学家和宇航员集中在中间,记录数据和操控车辆。”轩峰下达指令,率先登上月球车的副驾位。
队员们有序上车,月球车的座椅经过特殊设计,能适应低重力环境,减少身体漂浮带来的不适。随着驾驶员启动开关,月球车缓缓驶离基地,朝着环形山方向前进。月球表面一片荒芜,遍地都是大小不一的陨石坑,灰色的岩石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冷光,没有风,没有声音,只有月球车行驶时发出的轻微嗡鸣,显得格外寂静。
刚行驶了不到十分钟,问题就出现了。武脉者老赵正想运转内力,感受周围的武脉能量,却突然发现内力运转异常滞涩,像是被什么东西阻碍着,原本该顺畅流转的气流,在经络里走走停停,甚至有往上飘的趋势。“不对劲,内力怎么聚不住?”老赵皱着眉,下意识地想发力,结果身体猛地一轻,差点从座椅上飘起来,幸好及时抓住了扶手。
不止是老赵,其他武脉者也陆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年轻队员小孙试着用内力操控手腕上的能量探测器,结果内力失控,探测器屏幕瞬间花屏,“轩顾问,这低重力环境也太影响武脉了,跟训练时的模拟环境完全不一样!”
轩峰早就察觉到了异常。虽然训练中心的模拟失重舱能还原月球重力,但无法完全模拟月球表面的真空环境和微弱磁场,这些因素都会对武脉能量产生额外影响。他自己运转内力时,也明显感觉比在模拟舱中更滞涩,丹田处的内力像是少了地心引力的牵引,容易涣散。
就在这时,轩峰手腕上的深绿珠子突然亮起,杨过魂冷冽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缩腹提气,将内力聚于丹田,随月面引力微调!低重力非无重力,顺势而为方能稳得住。”
轩峰立刻照做:双腿微微收紧,腰腹发力,将分散在经络中的内力全部召回丹田,不再像在地球那样让内力大面积流转,而是以丹田为中心,形成一个紧凑的能量团,再随着月球车的行驶节奏,配合月面微弱的引力,让内力在小范围内缓慢循环。果然,这方法立竿见影,原本滞涩涣散的内力瞬间稳定下来,那种漂浮失控的感觉也消失了。
“大家听我说,按这个方法调整内力!”轩峰通过通讯器分享诀窍,“先缩腹提气,把内力全部聚到丹田,不要大范围运转,就保持小循环,跟着引力的节奏来,不要对抗它。”
队员们纷纷尝试,一开始还有人不得要领,要么是腹式呼吸不到位,聚不住气,要么是太刻意对抗低重力,导致内力更乱。轩峰逐个指导,亲手纠正他们的呼吸和发力方式:“老赵,你呼吸太浅了,丹田没力,内力自然稳不住;小孙,别使劲往下压内力,要顺着引力的方向轻轻带,就像用手托着一团棉花,不用力但也不能松。”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调整和适应,所有武脉者都掌握了诀窍,内力运转逐渐顺畅,再也没有人出现飘离座椅的情况。“太神奇了,这样一来,内力不仅稳了,还能配合设备探测能量了!”小孙兴奋地说,再次操控能量探测器时,屏幕上的数据稳定跳动,不再出现花屏。
解决了内力滞涩的问题,月球车继续朝着环形山前进。驾驶员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AI导航系统精准规划路线,避开了那些大型陨石坑和陡峭的斜坡。途中,队员们各司其职:武脉者们持续监测周围的武脉能量波动,科学家们则通过月球车底部的地质传感器,收集月球表面的岩石样本数据,对比之前带回的异常岩石成分。
“目前为止,周围的武脉能量都很微弱,和之前探测到的异常能量源方向一致,应该就在环形山深处。”负责能量监测的队员汇报。
“地质数据显示,这片区域的岩石年龄都很古老,确实是月球形成初期的地质层,很可能保留着原始信息。”科学家补充道。
月球车行驶了大约两个小时,绕过了三个大型陨石坑和一片布满尖锐岩石的区域,终于接近了阿里斯塔克斯环形山的边缘。就在这时,月球车的AI导航突然发出“滴滴”的警报声,屏幕上弹出一个醒目的红色标记:“检测到高频武脉能量反应!强度中等,稳定性极高,坐标:环形山中心偏北500米,信号源高度集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