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神经残影:理发店的记忆攻防战(2/2)
陈默望向法官,坚定地说道:“请求启动‘原始触感提取’。”他指向林薇的颈椎,“她后颈的触觉感受器会记录最原始的压力数据,这些数据储存在生物神经元里,无法被电子设备篡改。”
林薇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她的身体微微颤抖,眼中流露出一丝恐惧。法官思索片刻后,同意了陈默的请求。医疗机器人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前,将微型探针轻轻贴在林薇的后颈。
十分钟后,原始触感数据投影在法庭上。压力分布均匀,时长16.2秒,与陈默提交的数据完全一致。
“这不可能……”林薇喃喃自语,手中的神经发射器无力地滑落。“我的记忆明明显示是23秒……”
陈默微微叹了口气,说道:“你篡改的只是大脑皮层的记忆,却忽略了身体的本能记忆。触觉感受器会忠实地记录一切,就如同树的年轮,不会说谎。”
全息陪审团经过五分钟的激烈讨论,最终一致裁定阿哲无罪。而林薇因伪造证据、非法使用记忆篡改技术,被判处三年监禁,并强制接受神经矫正治疗。这场记忆法庭上的对决,终于以正义的胜利落下帷幕。
第四节:神经黑市的阴影
林薇入狱后的第三天,陈默收到了一封来自监狱的信。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显然是用生物手写的,一笔一划都透着一种艰难与挣扎。“我只是想证明记忆是不可靠的……他们说,只要能成功诬告,就能拿到研究所的封口费。”
陈默的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他决定前往神经交互研究所,探寻这背后更深的秘密。在张院士那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记忆篡改病毒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这种病毒能在24小时内篡改触觉、听觉、视觉的短期记忆,截至目前,已导致17起诬告案件。”张院士忧心忡忡地说道。
“林薇为什么针对我?”陈默看着墙上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十年前的他和张院士、林薇站在一起,那时的林薇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眼中满是对科研的热忱与理想。
张院士的机械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因为她认为是你举报了她的实验。”他说着,调出一段加密录像。画面中,林薇在实验室里泣不成声,“她的弟弟因车祸导致触觉神经坏死,她想通过记忆篡改让他‘感觉’到触碰……她的方法错了,但初衷是好的。”
陈默的心脏猛地一缩,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他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女儿,五年前,女儿因神经退行性疾病,永远地失去了所有触觉,最终在无尽的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坚决反对记忆篡改技术的原因——虚假的触感,只会让深陷痛苦的人更加绝望。
“但她的同伙不止那个保安。”陈默迅速调出林薇的通讯记录,一个加密号码赫然出现了47次。“这个号码的持有者,能直接访问研究所的核心数据库。”
张院士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愤怒与担忧。“是副所长王涛。他一直妄图将记忆篡改技术军事化,用于审讯和心理战。”他指向全息投影里那复杂的数据流,“林薇的实验数据,都被他卖给了黑市军火商。”
陈默突然想起阿哲的机械臂,那是王涛的公司生产的廉价型号,存在神经接口漏洞——这正是林薇能够远程操控的原因。他急忙掏出理发椅上的生物传感器数据,在那不起眼的角落,果然发现了一个与王涛公司服务器的加密连接记录,时间就在林薇投诉前一小时。
“他想借林薇的手,测试民用设备的神经漏洞。”陈默紧紧握着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如果连理发椅、机械臂这样的民用设备都能被植入病毒,那么整个银翼城的神经安全系统,将形同虚设,沦为一个笑话。”
第五节:真实的温度
三个月后,银翼城掀起了一场全面的神经交互设备安全升级浪潮。在这场浪潮中,陈默的理发店里,增添了一个崭新的装置——生物触感记录仪。它能够同时精准记录接触双方的生物特征数据,形成一种无法篡改的“双备份”,为服务的合规性与安全性提供了双重保障。
阿哲的机械臂已经更换成防篡改型号,此刻,他正专注地为一位老人洗头。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生物手臂的温度透过柔软的毛巾,缓缓传递到老人的后颈。老人舒服地眯起眼睛,脸上露出惬意的神情:“还是你们店好,机器再先进,也不如人手的温度实在。”
陈默站在柜台后,目光落在墙上的新闻屏幕上——王涛因涉嫌危害公共安全,已被警方成功逮捕,他那疯狂的神经武器计划彻底破产。而林薇在监狱里表现良好,积极参与了触觉修复技术的研发,希望能帮助像她弟弟一样的病人,重新找回与世界接触的真实触感。
李警官带着全新的巡逻机器人走进店里,他的机械义眼闪烁着柔和的光芒。“陈老板,治安局想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你们的双备份系统。”他微笑着递过一份协议,“很多受害者因为害怕记忆被篡改,不敢报案——这个系统能给他们足够的信心。”
陈默接过协议,毫不犹豫地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面,那细腻的触感真实而踏实,仿佛在宣告着对真实与正义的坚守。他不禁想起女儿临终前的话语:“爸爸,我不怕没有触觉,我怕连妈妈的拥抱都变成假的。”
窗外,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纳米玻璃外的行人纷纷撑起五颜六色的全息伞,宛如流动的彩虹,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陈默看着阿哲仔细地为老人擦干后颈,动作标准而又不失温度。生物手臂的温度在记录仪上清晰地显示为36.5℃——这是人类正常的体温,也是任何记忆篡改技术都无法复制的,真实的温度。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接触,承载着信任、善意与关怀。
晚上打烊时,陈默再次收到林薇的信。这次是打印体,信中还附带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林薇的弟弟。少年正用新的触觉修复义肢轻轻触摸着一片花瓣,脸上洋溢着惊喜与感动的笑容。信上写道:“他说,虽然还比不上真手,但至少知道花瓣是软的,阳光是暖的。”
陈默轻轻地关掉店里的灯,整个理发店陷入一片静谧之中。只有生物触感记录仪还亮着微弱的绿光,宛如一颗守护着真实的星星,在黑暗中闪烁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他深知,无论科技如何飞速发展,人类内心最渴望、最珍视的,始终是那些无法被数据量化、无法被病毒篡改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
他深知,无论科技如何飞速发展,人类内心最渴望、最珍视的,始终是那些无法被数据量化、无法被病毒篡改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被高科技充斥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依赖冰冷的机器与虚拟的网络世界。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一个个独立的信息茧房里,看似与外界紧密相连,实则内心愈发孤独。他叫林宇,是一名资深的人工智能研究员,每日与代码和算法为伴,见证着科技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却也在这过程中越发清晰地察觉到,人类正逐渐在数字洪流中迷失自我。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城市的霓虹灯在雨幕中显得朦胧而虚幻。林宇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看到街边有个小女孩正无助地哭泣,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和衣裳。林宇的心猛地揪了起来,他不假思索地走上前去,将手中的伞递给小女孩,轻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小女孩抽噎着说,她和妈妈走散了,手机也没电了。林宇看着小女孩惊恐又委屈的眼神,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保护欲。
他带着小女孩来到附近的咖啡店,给她买了一杯热牛奶,然后陪着她一起等待妈妈。在等待的过程中,小女孩渐渐停止了哭泣,开始好奇地问林宇各种问题,关于他的工作,关于那些神奇的科技。林宇耐心地回答着,看着小女孩眼中闪烁的光芒,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暖。这种温暖并非来自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舒适,而是源自人与人之间简单纯粹的关怀与信任。
最终,小女孩的妈妈匆匆赶来,看到女儿安然无恙,眼中满是感激。她紧紧地握住林宇的手,千恩万谢。那一刻,林宇从这位母亲的眼神中,看到了无尽的爱意与感激,这让他心中一动。原来,在这纷繁复杂的科技时代,人与人之间这些质朴的情感,依旧如此动人。
回到家后,林宇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人工智能研究,虽然旨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绝不能让人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纽带。从那以后,林宇在研究中加入了新的方向,他希望能通过科技,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情感连接,让科技成为传递爱与温暖的桥梁,而非阻碍人们心灵沟通的屏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宇全身心投入到新的项目中。他开发出一款独特的社交软件,这款软件并非简单地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聊天,而是通过创新的功能,鼓励用户走出虚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例如,软件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组织线下的活动,让志同道合的人有机会面对面交流。同时,它还设置了一些情感互动的小游戏,引导用户在互动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随着软件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其中。林宇看到,许多原本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重新找回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乐趣,感受到了真实情感的力量。在一次线下活动中,林宇遇到了一位曾经极度孤僻的年轻人。他告诉林宇,过去他总是觉得在网络世界里才能找到安全感,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但通过这款软件,他结识了一群真诚友善的朋友,他们一起爬山、露营,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现在,他不再害怕与人相处,反而享受这种真实而温暖的情感交流。
看到这些改变,林宇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尽管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只要人类始终珍视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篡改的情感,就一定能在科技与人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他,也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守护和传承人类最宝贵的情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