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监国议会,政体初构(1/2)
新历二年,元月十五。
洛阳城内的年节气氛尚未完全散去,街巷间仍残留着爆竹的火药气与家家户户门楣上桃符的清新木香。然而,位于皇城西侧,与丞相府仅一街之隔的**“明理殿”**,却已然笼罩在一片前所未有的肃穆与凝重之中。这座原本用于贮藏典籍的宫殿,被林凡亲自选定,并命格物院工程队按照他的要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成为了新朝最高权力机构——**监国议会**的议事之所。
殿宇外观依旧保持着传统的飞檐斗拱,但内部陈设却与旧式朝堂迥异。最高处的龙椅御座已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稍高的平台,上设一席,为议长之位。其下,并非百官俯首的御阶丹墀,而是呈半圆形、由低到高排列的三排深色檀木座椅,每张座椅前都配备了可书写、放置茶盏的矮几。大殿两侧,矗立着巨大的黑板(涂黑漆的木板上可用来笔书写)、可悬挂巨幅地图与图纸的屏风架,以及一个制作精良、标注着新朝疆域与主要交通线的巨大沙盘。光线透过格物院水晶工坊特制的、透明度远超窗纸的大块玻璃窗,将殿内照得亮堂而冷冽。
辰时三刻,代表着议会成员的钟声悠扬响起,回荡在宫城上空。以林凡为首,首批被遴选的十三位监国议会议员,身着代表各自职能、形制统一却细节各异的玄色深衣(摒弃了前朝繁琐的官服品级标志),神情各异地步入明理殿。
这十三人,可谓新朝权力与智慧的缩影:
***议长:林凡**,毋庸置疑的核心。
***行政代表:**徐庶(总领政务)、原竟陵法曹,现刑部尚书狄怀英。
***军事代表:**高顺(总领军事)、魏延(代表一线将领)。
***谋略与监察代表:**庞统(总领战略规划)、新任御史中丞(一位以刚直闻名的寒门士子)。
***格物院代表:**墨衡(格物总院院正,原竟陵首席大匠)、公输凡(格物院副院长,擅长机械营造)。
***经济与民生代表:**糜竺(总领财政、商贸)、一位在竟陵早期屯田中表现卓越的实干派官员。
***士族与地方代表:**荀顗(荀彧之侄,颍川荀氏在归顺后选择的合作者,代表革新派士族)、顾雍(江东顾氏代表,以治政稳健着称)。
众人依照座位上的名牌落座,气氛微妙。对于徐庶、高顺、庞统等老竟陵核心而言,此情此景虽新,却尚能适应。但对于荀顗、顾雍,乃至糜竺这等经历过旧式朝会的人来说,这种近乎“平起平坐”的议事氛围,让他们在新鲜之余,也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拘谨与不适。没有山呼万岁,没有繁文缛节,权力以这样一种赤裸而直接的方式呈现,反而让人更加意识到其沉重。
林凡端坐于议长席,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敲响了手边一枚黄铜小钟,声音清脆,标志着监国议会的首次正式会议,就此开始。
“诸公,”林凡开口,声音沉稳,“今日起,监国议会便是我新朝最高决策之枢机。旧时朝会,一人独断,或党同伐异,弊端丛生。议会之要,在于**集思广益,在于辩论明晰,在于制度决策**。望诸公谨记,我等所议,关乎国运,每一言,皆需对天下苍生负责。”
他顿了顿,引入今日的核心议题:“天下初定,百端待举。然资源有限,精力需分轻重缓急。今日首议,便定两个议题:其一,北疆胡虏蠢蠢欲动,是战是和,是即刻北伐还是暂缓安抚?其二,今岁国帑预算,是向**北疆军备**倾斜,还是向**格物研发**与**中原民生**倾斜?请诸公,畅所欲言。”
**北伐之争,鹰鸽交锋**
林凡话音刚落,军事代表席位的魏延便霍然起身,声若洪钟:“议长!这有何可议?鲜卑轲比能,跳梁小丑,竟敢趁我新朝立鼎之初南下牧马!若不予以迎头痛击,何以立威于四夷?末将愿领精兵,出塞北伐,定将那轲比能的脑袋拧下来,悬于北阙!此时不战,更待何时?当然是全力备战,国帑自然该优先保障军需!”
他的态度鲜明而激烈,代表了军中强烈的“主战”鹰派声音。
“文长将军稍安勿躁。”行政代表的徐庶缓缓开口,他手持一份文书,语气平和却自有分量,“北伐与否,非仅凭一腔血勇。我军新经大战,虽精锐犹在,然中原、西蜀、江东初附,民心未稳,粮草转运、民夫征发,皆需考量。即刻大举北伐,恐耗损国力,动摇国本。依我之见,当以巩固边防为主,遣使斥责,辅以边市利诱,分化胡虏,待内部彻底安定,再图北伐不迟。”这是典型的“主和”或“暂缓”的鸽派思路。
高顺沉声补充,他的话更显稳重:“魏将军勇略可嘉,然徐尚书所言,亦是老成谋国。我军新式装备虽利,然塞外作战,补给线漫长,环境恶劣。轲比能统一草原,兵力不容小觑。贸然深入,胜则固然可喜,若有不慎,或陷入泥潭。需有万全准备。”
荀顗此时出列,他代表着部分士族的利益和观点:“议长,诸位。在下以为,北狄之患,自古有之。然‘国虽大,好战必亡’。新朝初立,正当与民休息,宣示文教。将有限国帑用于无边大漠之争,是否值得?不若将这些钱财,用于赈济灾荒,兴修水利,安抚地方士绅,此乃固本之道。”他的言论,隐隐将内部民生与外部威胁对立起来。
“荀议员此言差矣!”庞统立刻反驳,他摇着羽扇,小眼睛里精光闪烁,“‘忘战必危’!北狄乃疥癣之疾?非也!彼等骑射来去如风,今日不除,他日必成心腹大患!内部安抚固然重要,然无强大武力震慑,何来安稳环境行你那‘文教’?况且,岂不闻‘以战养战’?若能速战速决,缴获牛羊马匹,亦可补充国力!”
一时间,殿内争论之声四起。武将主战,文官主缓,士族代表则倾向于将资源向内倾斜。各方引经据典,陈述利害,将北伐的利弊剖析得淋漓尽致。林凡始终静听,不曾打断,只是偶尔在面前的纸上记录几句。
**格物之辩,未来之争**
就在北伐之争僵持不下时,林凡适时引入了第二个,也是更具颠覆性的议题——资源倾斜。
格物院院正墨衡,一位须发皆白、但眼神灼热如青年的大匠,站起身,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议长,诸位议员!格物院‘飞天所’,‘交通所’,‘动力所’皆有关键项目处于突破边缘!热气球若能载人升空,可窥敌营,可测天象,意义非凡!木质轨道车若能推广,货物周转效率何止倍增?还有那……那‘蒸汽之力’的研究,若能成功,将是翻天覆地之变!凡此种种,皆需大量资金、物料与熟练工匠支持!望议会明察,**格物之道,乃强国之本,未来之基**!国帑预算,当大力倾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