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夜谈(2/2)
想到这次对话的起因,以及老师所讲的道理,伯光不禁笑了:“老师,弟子我啊,也是取了巧的。”
书澈端起盖碗,为伯光斟了一杯茶。
伯光会意,便开始讲述自己那段“憋屈”的中学时光。
伯光自幼接受百花乡最好的启蒙教育。刚入一年级时,他自视才情出众,只觉得同为地方豪门出身的赵有才,张义山,李国飞三人,才配与自己一较高下。
谁知第一次年考,这四少竟全被一个名不见经传,平日规规矩矩,沉默寡言的刘姓少年压在了脚下。
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打击,更是对他们所处阶层的“耻辱”——要知道,百花乡学统百年来,年级第一的宝座向来是贵族子弟的囊中之物。
随后几年间,四少结成联盟,对刘家子展开全面围剿。在综合成绩上,他们轮流占据第二至第五名;唯有在最擅长的琴棋书画领域,才能胜他数筹。
然而刘家子连续三年蝉联第一。那年假期,县院特地来人,邀请他前往县学深造。
四少都以为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结果四年级开学,又见到了那个“魔鬼”。
此时他们的特长科目已难以轻易取胜,只有李国飞因发育较早,尚能在武术一科上稳居第一。
直到刘家子又连得两年第一,这心高气傲的四少的心才彻底服软,当然嘴还是很硬。
他们开始认真观察刘家子,留意他的作息。这点倒是都差不多,每日必早起锻炼身体。
古语有云:夙兴强体,早至勤学,此真佳子弟也。
可这刘家子却从不早到学校,常常踩点,甚至迟到。
这让四少难以接受——在他们眼里,迟到就是品行不端,可偏偏这样的人却能年年夺魁。
直到少年们渐渐长大,“四大才子”的名号响彻乡里,他们才最终认命。
“老师您不知道,”伯光讲起一件只有自己知晓的事:“有一年夏天,我看见老大穿着草鞋来上课,练武。”
“我放学回家后也试着模仿,结果第二天脚上就磨满了水泡。”
“那时我便明白了: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他自视多高或身处多高的位置,而在于他的才华能否与真实的世界连接,能否在具体的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回响。”
张书澈闻言,满意地点头。他不禁想起当年遴选时问伯光的话:若你落选了怎么办?
伯光意气不减,身正腔圆:不过去县学种几年桃李罢了。
“心性如此,大道可期。”书澈的言语间满是嘉许。
伯光起身深深一揖,言辞恳切:“老师,前路漫漫,弟子愚钝,尚需您亲自执灯,照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