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八音盒里的世界 > 第66章 大堡礁脉焕·珊瑚归巢

第66章 大堡礁脉焕·珊瑚归巢(1/2)

目录

第66章:大堡礁脉焕·珊瑚归巢

当澳洲大陆的晨辉穿透珊瑚海的薄雾,林羽的科考船“蓝海号”刚锚定在大堡礁中部的绿岛附近,咸湿的海风就送来一阵异样的沉寂——往日该挤满彩色鱼群的海面,此刻只有零星几只海鸥掠过;水下透过潜水镜望去,曾经像彩虹般绚烂的鹿角珊瑚、脑珊瑚,如今大多呈灰白色,像被抽走了生命力的雕塑,只有极少数珊瑚顶端还残留着一丝微弱的粉色。便携式水晶球碎片在船舱的操作台上微光闪烁,灵气纯度停在22%,能量波动像被冻住的海浪,沉闷得几乎感受不到,连大堡礁标志性的“珊瑚脉跳”都变得若有若无。

“这里是大堡礁的核心区域——绿岛珊瑚群,十年前还是全球最活跃的海洋灵脉之一。”当地海洋保护机构的负责人莉娅穿着荧光色潜水服,手里捧着一块从海底捡回的白化珊瑚,珊瑚表面布满了细小的孔洞,“近六年海水温度上升了1.8c,加上海洋酸化加剧,导致75%的珊瑚出现白化死亡;去年的超强台风又摧毁了20%的健康珊瑚礁,现在能存活的珊瑚已经不足十年前的5%。”她指着远处一片裸露的珊瑚礁骨架,“那里曾经是小丑鱼和海葵的‘乐园’,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礁石,连最耐活的海星都不见了踪影。”

苏瑶早已提着水质采样箱走到船舷边,她将采样管插入海中,抽取出一管清澈却透着寒意的海水。打开便携式检测仪后,屏幕上的数值让她眉头紧锁:海水温度比十年前同期高2.1c,ph值降至7.7(正常珊瑚生长需8.1-8.2),碳酸盐浓度减少了15%——这意味着珊瑚分泌钙质骨骼的速度会减缓30%以上。“温度升高会让珊瑚体内的共生藻脱离,导致珊瑚失去营养来源而白化;酸化则会溶解珊瑚已形成的骨骼,相当于‘一边让珊瑚饿肚子,一边还在腐蚀它的家’。”苏瑶指着检测仪上的趋势图,“如果不干预,再过五年,这片珊瑚群可能会彻底消失。”

阿哲操控的水下无人机已经潜入15米深的海域,实时传回的画面在船舱屏幕上展开:大片白化珊瑚像枯树枝般倒伏在海底,缝隙中散落着塑料瓶和废弃渔网;原本应该铺满海草的区域,只剩下褐色的藻类疯狂繁殖,覆盖了近一半的礁石;偶尔能看到几条疲惫的鹦嘴鱼,在礁石间缓慢游动,却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从水下探测看,有4片核心珊瑚礁区需要紧急修复,最大的一片面积有12平方公里;有3处海域被废弃渔网缠绕,需要清理;还有2个小丑鱼种群的栖息地完全消失,需要重建。”阿哲快速在平板上标注出红色预警区域,“我先绘制‘珊瑚白化分布图’和‘栖息地破坏图’,优先修复靠近洋流通道的珊瑚礁——那里水流交换快,更利于珊瑚幼苗存活。”

乐乐抱着从五大湖带回来的水芹种子袋(她总觉得水生植物能帮上忙),趴在船舷边,透过玻璃底船看着水下的景象。当看到灰白色的珊瑚和散落的鱼尸时,她眼圈一下子红了:“它们以前肯定像海底花园一样漂亮吧?小丑鱼躲在海葵里,海龟慢慢游过,现在怎么都变成这样了?”她把种子袋抱在怀里,“我们快点想办法让珊瑚变回来,让小丑鱼和海龟都回家。”

当天下午,林羽和莉娅一起拜访了当地海洋管理局和原住民部落——奎尔克族。海洋管理局的负责人布鲁斯坐在堆满珊瑚监测报告的办公桌后,语气沉重:“我们尝试过人工移植珊瑚,但成活率不到20%;也投放过降温装置,可大堡礁面积太大,根本覆盖不过来。”他指着墙上的卫星地图,上面用红色标注的白化区域像一张网,罩住了大堡礁的大半部分,“更棘手的是,周边旅游区的游船偶尔会锚定在珊瑚礁上,一次就能压碎几十平方米的珊瑚,我们根本管不过来。”

奎尔克族的长老莫卡穿着传统的贝壳饰品,手里握着一根用海龟壳制成的法杖。他带着众人走到部落的“海洋图腾柱”前,柱子上雕刻着珊瑚、鱼群和海龟,是部落世代守护海洋的象征。“我们奎尔克人靠海为生,珊瑚礁是我们的‘生命之墙’——它能抵御海浪,给我们提供食物,也是我们祖先的栖息地。”莫卡的声音带着沧桑,“现在珊瑚礁快死了,海里的鱼少了,台风一来,海边的房屋都要被淹。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把珊瑚礁救回来。”

部落里的年轻人凯站在莫卡身边,手里拿着一张他小时候和父亲在珊瑚礁捕鱼的照片:“我小时候,随便往海里扔一块面包,就能引来一大群鱼;现在我带我的孩子去,只能看到一片白色的石头。”他攥紧拳头,“只要能让珊瑚礁恢复,我愿意每天潜水清理垃圾,哪怕再累也不怕。”

“修复大堡礁的灵脉,不是只靠人工移植,还要让海洋环境重新适合珊瑚生存。”林羽拿出提前制定的方案,铺在部落的贝壳纹地毯上,“我们提出‘温控护礁+生态修复+共生守护’的三维修复思路:第一,‘温控护礁’——在核心珊瑚礁区搭建‘太阳能温控浮台’,通过循环泵将深层低温海水抽到表层,降低局部海域温度;同时划定‘禁锚区’,安装水下声呐监测,防止游船破坏珊瑚。第二,‘生态修复’——在实验室培育耐高温的珊瑚幼苗(如鹿角珊瑚变异品种),用钛合金支架固定在白化礁石上;投放‘珊瑚保护网’,防止藻类覆盖幼苗;同时移植海葵和小丑鱼,重建共生生态。第三,‘共生守护’——联合奎尔克族成立‘珊瑚守护者团队’,培训部落成员监测珊瑚生长;规范旅游活动,让游客参与‘珊瑚种植体验’,既减少破坏,又能传播保护理念。”

莫卡长老听完,用奎尔克语快速翻译给族人,部落里的议论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响应。“我们愿意加入!”莫卡紧紧握住林羽的手,“我们熟悉每一片珊瑚礁的洋流和地形,能帮你们找到最适合种植珊瑚的地方。”

海洋管理局的布鲁斯也承诺,会尽快划定“禁锚区”,投放声呐监测设备;同时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珊瑚幼苗培育和温控浮台建设。各方很快达成共识,三周后启动“大堡礁脉焕行动”。

三周后,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绿岛的海面上时,“大堡礁脉焕行动”正式启动。林羽和莉娅负责珊瑚幼苗的培育与移植——他们在科考船上搭建了临时培育实验室,选用经过筛选的耐高温鹿角珊瑚幼苗,在恒温25c的海水中培育。“这些幼苗携带了共生藻的改良品种,能在温度升高1c的环境下存活。”莉娅一边检查幼苗的生长情况,一边解释,“移植时,我们会用可降解的钛合金支架固定,避免伤害礁石。”

阿哲则带领着志愿者和凯所在的部落团队,开始清理海底垃圾和废弃渔网。他们分成10个潜水小组,每天清晨潜入海底,用特制的剪刀剪断缠绕在珊瑚上的渔网,把塑料垃圾装进防水袋运上岸。“这片海域的垃圾至少有40吨,光是废弃渔网就有15吨,需要清理一个月。”阿哲擦了擦脸上的海水,“清理完后,我们还要在礁石上喷洒‘除藻剂’,杀死过度繁殖的褐藻,给珊瑚幼苗腾出空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